《Love, Death & Robots》─ 現代寓言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07/05/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2019年 3 月 Netflix 推出了原創動畫影集《愛x死x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沒想到一上線就獲得各國用戶激烈好評。這部可以說是動畫版的《黑鏡》(Black Mirror),同樣每一集都是獨立的,背景通常設置在架空的現實或不久的將來,並以黑暗和諷刺的語氣和或輕或重的實驗感來表現劇情。

《Love, Death & Robots》前篇
《Love, Death & Robots》後篇

第二季近日已經釋出預告,將在5月14日上線,充滿各種獵奇、科幻、暴力、血腥以及性愛的《愛x死x機器人》,是絕不能錯過的成人動畫,這次將會推出8集新作,每一集都是獨立短篇故事,其中探討的現代寓言以及科幻世界的想像令人期待。


那麼趁著這個時間,筆者稍微和大家詳解一下這部神作的第一季,喚醒一下大家記憶。

1.這部動畫的套路是什麼?缺點在哪?
2.為什麼9分不虧?
3.筆者最喜歡的一集,為什麼那麼神?

雖然專業的解讀,並沒有看到幾個。但看見有人說,這部系列動畫並不值9.5分,這個觀點,倒是跟我不謀而合的。在2019年給大家介紹的時候,雖然來不及詳解,但也留下了一句:質量參差不齊,娛樂有餘深度太少,總體8.5分以上,個別幾集驚艷。


是的,今天就跟大家細細分析上面這個評價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它成功,優秀,是好在什麼地方呢?首先,這部劇是超高級的質量,代表了動畫影視作品的最高工業水平,這是毋庸置疑的。總體質量已經在8.5分以上。

尤其是Cyber Punk風的《The Witness》,據傳說是純手功出來的,絕對不差錢不怕肝的高審美作品。其次,這部劇是精心製作的,這裡的製作不僅是指質量,更多的是指「套路」。


什麼樣的情節,會讓觀眾喜歡。
什麼樣的畫面,可以衝擊觀眾。
什麼樣的風格,可以讓觀眾無腦尖叫。
什麼樣的創意,讓觀眾覺得逼格很高。
什麼樣的內核,勾起觀眾的情懷。

這些製作的套路,在這部劇裡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比如,在有朋友直接就說第一集《Sonnie's Edge》,兩隻怪獸打架,像是在強暴性交;聽他這麼一說,仔細想想果然有點意思。


隨後在後台,又看見Sonnie被色誘,接著再一個大反轉:女主是因為被強暴後,把意識上傳到怪獸,然後復仇。短短的一集動畫,出場設定,怪獸精彩打鬥,色誘,反轉,烘托出科技內核與強暴復仇這個寓指,可以說匠氣手藝已經頂尖級別。

然而,這還不過癮,動畫後面的故事中,各種大尺度鏡頭、暗示、暴力、情慾,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卻又恰到好處的刺激觀眾。


各種類型的科幻元素,好像走馬觀花。第三集的Cyber Punk畫風,讓筆者這種Cyber Punk迷直接就大腦癱瘓了,光看畫面就看了好幾遍,故事講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內地人氣最高的《Good Hunting》,受歡迎的原因當然不止是故事、畫風、暗示色誘,而是反種族歧視,反殖民,「中國香港」民族情懷,女權,以及復仇英雄,是綜合因素。


我們在考慮一個爆款的時候,當然會考慮它是一個作品,還是一個產品。《Love Death & Robots》確實一款高質量的作品,但同時它也是產品,它混搭了各種各樣的科幻,找來了各種各樣的原作,它知道觀眾喜歡什麼,知道觀眾的G點,而且知道的恰到好處。它的娛樂效果和逼格,都一樣的高。

開個玩笑,如果《Alita: Battle Angel》的編劇也能這麼恰到好處的刺激一下觀眾,展露一點原作的深度和尺度,而不是拍PG13的兒童片的話,想必票房也不會虧。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筆者在挑刺或者覺得這部劇不好。


像筆者這樣長期自己嘗試深入解讀作品的人,對這種創作裡的「套路」,那是相當的熟悉了;也許大部分觀眾單純在享受作品,而筆者已經開始解析作品了,這是職業需要。所以,筆者並不是在挑刺,而是非常自然的就感覺到,匠心和匠氣的痕跡與界限。

而一口氣看了十幾集,其實就已經很累了;能感受到的娛樂,就已經很充足了;已經反過來有了一種不自然的感覺。這便是筆者說的,有些娛樂太足卻少了深度的意思。而且,說實話,對老司機來說,裡面的大多數科幻類型我都深入接觸過,吃過看過,不新鮮。
如果剩下的最後幾集,也還是像前面一樣,質量忽高忽低,各種混搭科幻,碰撞出娛樂效果的話,恐怕就不會給高分。


然而,正在筆者疲累的時候,接著幾集突然有開始冒出濃厚的藝術氣息;其中讓我最喜歡的,就是《Zima Blue》,簡直美到讓我停止呼吸了幾秒。

《Fish Night》和《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兩集,也直接就讓筆者代入了文學、文字的視化感,可以說把前面不自然的匠氣一掃而空,又一次回到了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高,實在是高。


由此也可見,《Love Death & Robots》18集,不僅劇集裡的內容是精心「套路」的,連每一集的順序,恐怕都是精心安排好的;Netflix對觀眾心理的把握,可能已經比我們自己還要清楚。(並不是開玩笑,這可能是真的。許多大資本都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投入。)
哪幾集刺激,哪幾集文藝,哪幾集血腥扣人心弦,哪幾集賣萌輕鬆幽默,全都是套路。


這本身就是大數據,市場規律,市場調研出來的一個結果;也就是說作為觀眾,我們不僅看到的是科幻,我們自己也被Netflix公司「科幻」了;然而,如果每個星期都能被這麼高質量的作品+產品給科幻一次,恐怕沒人不願意。所以,這部劇又有高分又受歡迎,真是成功。9分不虧。
最後,想給大家深入解讀一下我最喜歡的《Zima Blue》,讀懂了這部作品,就知道為什麼筆者這樣的老饕,也不得不服。


Zima原本是一個家用機器人,負責清潔泳池,在最初的主人去世後,每一個新主人都給他加上了新的功能;他做了無數的工作之後,漸漸地開始有了靈魂;最終成為了一個畫家。
千年的時間,他改造自己的身體,可以不用再呼吸,可以踏入岩漿;他遍歷整個宇宙,看透了世間一切,畫出了宇宙裡所有的秘密。


最終,他開始尋找自我之旅;他卸掉了自己的高級思考功能,回歸到出生的那個泳池;他發現宇宙的秘密一直存在著,不會因他有任何改變;因此他不再困惑,不再索求,只是單純的感激周圍的環境。萬法歸宗,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從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中得到快樂。

人死了,就好像水消失在水中;他,圓滿了。

好像埃及的《死靈書》,又好像佛教的四大皆空。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眼耳鼻舌身意,五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太有禪意了。很多評論說,看完這集想哭,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呢?
尼采有一個哲學概念叫做永劫輪回;即根本在於我們生來就是要打破目的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屬於你的。人們是被社會和慾望所推動著不停的去重復做一些自己其實不願意去做的事,去受的苦。而一旦能夠超脫出來,也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可是,不要說超脫,大多數人連自己想要什麼,自己內心是如何運作的都不知道;也就是永遠在受苦。

人最應該學會的不是如何追求快樂,而是如何面對痛苦。

轉換到佛家的哲學概念,眾生皆苦。人生八苦裡,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五蘊色受想行識。苦又分苦苦,行苦,壞苦。即快樂也是苦,輪回也是苦,總之婆娑世界,一切皆苦。


其實,叔本華也受佛教影響,把宗教中的神學,麻醉哲學去掉,就是非常好的哲學。佛教裡說,若想不再受苦,就要悟空,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Zima最終顯然就是達到了這個圓滿的境界;他最妙的地方就在於,他沒有消失,而是回歸了最樸素最原始的自己。我們說色即是空,這是一層,即Zima不受色受想行識的束縛;空即是色,這又是一層,空之後,還會留下物質;這個物質,便是Zima最終的形態,也是最初的形態。


動畫的最終,也是一個輪回。與一開始的飛艇相反方向,只留下一片藍色。

然而,Zima在一個極度科幻的世界中,活了一千多年才達到這個境界,正常人是不可能如此完美的。因為智人的壽命只有30000天;按佛教的話說,一小劫是一個女子擦拭一塊方圓百里的巨石的時間;智人顯然是無法渡劫的。


但是,我們會被這樣的藝術作品感動,恰恰是因為我們無法完美;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會想要一個答案;每個人都會主動或者是被動的,去追求更深刻的生命體驗,去詢問我是誰,我要去哪這樣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挫敗的經歷,甚至會主動失敗墮落,哪怕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也會被潛意識所引導。無論是看電影、讀書、旅遊還是做瘋狂的冒險,甚至什麼也不做的安靜與自己相處,都是在尋找一個讓自己安寧的路線。畢竟,人經常會感受到內心的召喚,如果不去回應它,就始終不能平靜下來。


而《Zima Blue》最終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歷經滄桑之後可以返璞歸真的圓滿,正是每個人都渴望而不可得的完美答案。他引動了所有人對苦難滄桑,對萬劫不復,對人生虛無,以及想要掙脫想要自由,想要平靜下來不再受苦的共鳴。

最後,這一切的思考和共鳴,都在看到Zima解體於水中的那一瞬間,一齊釋放出來。那幾秒,筆者真的美到被震撼,感覺呼吸好像都停了。

個人覺得,《Love Death & Robots》無論有沒有那麼強的匠氣套路,最後能在18集中夾雜一個如此高級的故事,第二季讓我們也期待一下。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