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這位導演Frank Darabont的傑作《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一樣,《The Green Mile》也可以劃入經典電影的行列。
故事的背景是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也就是羅斯福新政不久的上個世紀30年代。《光榮與夢想》(The Glory and the Dream: A Narrative History of America, 1932-1972)這本書為我們全面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風雲多變、美國人的貧窮與掙扎、靈魂的沉淪與鬥爭。新政之前,美國人一片恐慌,經濟大蕭條帶給他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匱乏,也同樣帶來社會環境的不安和恐慌。
人們背井離鄉,流浪漢遍佈各個大城市。而各州之間又相互拒絕流浪漢的大批進入。羅斯福新政之後,美國人的希望又重新被點燃,經濟慢慢恢復。最重要的是,美國人民善良淳樸的天性有一次得到了光輝的照耀,那個時期,根據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的說法,“美國人天真善良,渾身沐浴著道德的光輝,人們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溫暖”。
《The Green Mile》的故事背景就是那個時代,那個遠離了我們的久遠時代。故事情節的安排沒有任何所謂現代或後現代的花哨——筆者越來越討厭那種支離破碎的敘事、鏡頭搖晃不定、人物毫無理由地歇斯底里、男女沒表情地做愛。
年老的獄警在老人院裡總是沉默寡言,喜歡每天到山上散步,每次都帶著堅硬的乾糧。直到有一天,因為在老人院裡看電影的時候才默默留下了淚水,進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在風雨飄搖的背景中,他向關心他的另一位老婦人回憶了那個30年代的故事。
1935年,死刑獄警警官Paul Edgecomb正處於嚴重交困的時期,對工作的隱忍,身體疾病的煎熬。the green mile,是死刑犯最後的旅程。旅程的這一頭是對過往生活的回憶,有歡樂,有悲傷,最多的是懺悔自己的罪過;旅程的終點是電椅,30年代美國死刑的殘酷執行方式,Paul已經對電椅麻木了,可能是看到了太多的人走完這段旅程,也可能是自身疾病的痛楚使他懶得再去質問自己的靈魂——他本人並沒有拯救罪犯靈魂的任務;但他始終還是善良的,他願意在死刑犯走上電椅前給予他人性的關懷,靈魂的慰藉。
某天,死刑監獄來了個龐然大物,一位叫Coffey的黑人大漢,他由於殘忍地殺死兩個天真燦爛的兒童而被送進死刑監獄,等待他的是電椅;不過奇怪的是,這位黑人大漢,外表粗獷強悍,內心卻極其溫順與和善——他竟然懼怕黑暗;更令Paul驚訝不已的是,這個黑人具有神奇的異能,他能治療別人的身體疾病——Paul的尿道炎就是被他的異能在不期然的狀態下醫好了的。
之後,死刑監獄又來了一個犯人,是連環殺人案的凶犯牛仔“Wild Bill”。剛進監獄的時候他假裝羊角瘋發作,口吐白沫,可是意料之外,他竟然差點勒死了一位獄警。人的天性與其外表的差異真是難以預料,龐然大物有一顆淳樸善良美好的靈魂,而瘦小的流氓卻有旺盛的犯罪欲望;影片最後以Coffey的異能讓Paul目睹了Bill殺死兩個小孩的經過——Coffey是無罪的,但他卻願意承受世人給予他的懲罰。
另一個獄警Percy 是個徹頭徹尾的蹩腳三,因為裙帶關系而進入死刑監獄。他殘忍、凶暴,心靈是一塊塊石頭累成。Percy踩死戴爾生命最後的歡樂,一隻會表演的小老鼠;他又殘忍地隱蔽地在處死戴爾的電椅刑罰中做了手腳,讓戴爾痛苦地死去。
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可是筆者發現敘述起來卻又很困難。似乎每一個都是一條線索,每一個人都是逾越不過的復雜的人性陷溝。但是,這些又有什麼重要的呢?最重要的是對生命的理解。
Coffey的運命和他的態度一樣,他悲天憫人地對待這個世界,承擔著具有異稟之人的想象不到的苦楚——世界上的醜陋太多了,可是他看得很清楚。於是,他在靈魂的掙扎中生活。Coffey會救人,會幫助人排除疾病,可是他的能力畢竟有限——所以,他在影片中說得最多的一句台詞就是“boss,我累了”。最後,他寧願選擇死亡以告別塵世的醜陋、他自己的精神痙攣——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天我的腦子裡都像有刀片滑過”。
與Coffey截然相反的是兩個凶惡之輩,Percy和Bill。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堅決不同情,決絕地走向了生命的另一個極端:殺戮與懲罰。雖然,Coffey藉助他的神力最終將Bill意外地被Percy殺死,而Percy也被送進瘋人院,但是我們卻還是不能原諒那種法西斯式的殘忍報復與刻骨仇恨。
監獄是最暴露人性的地方。有人以懺悔,有人以不原諒;有人以冷嘲熱諷,有人以痛苦反省。美國監獄題材影片的成功就在於揭示特殊環境下人性的表露——《The Last Castle》、《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加上一部,《The Green Mile》。
為了配合死囚區的氣氛,《The Green Mile》中人物的臉龐總是一半在光明中,一半在黑暗中,這其實也是人生;現實生活中,所有人都是在一半光明,一半黑暗中掙扎,在一半善,一半惡中選擇。
Coffey的結局是悲傷的,他是至善之人,可是卻在他人恨意的目光中走向死亡;他在治愈監獄長夫人之後,監獄長夫人送他的項鏈上刻著Saint Christopher,熟悉聖經故事的人應該知道,Christopher是一個巨人,他曾經背著上帝過河,上帝化身一個小孩子坐在他的背上,但是非常沉重,他問上帝,你為什麼這麼重。上帝說,因為我背負了人世間的所有苦難。
或許導演就是借Coffey這個角色,表現人性的內省和上帝的力量對於塵世苦難的超脫——雖然痛苦,但是我們還是要想盡辦法去拯救別人,正如Romain Rolland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故事的背景是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也就是羅斯福新政不久的上個世紀30年代。《光榮與夢想》(The Glory and the Dream: A Narrative History of America, 1932-1972)這本書為我們全面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風雲多變、美國人的貧窮與掙扎、靈魂的沉淪與鬥爭。新政之前,美國人一片恐慌,經濟大蕭條帶給他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匱乏,也同樣帶來社會環境的不安和恐慌。
人們背井離鄉,流浪漢遍佈各個大城市。而各州之間又相互拒絕流浪漢的大批進入。羅斯福新政之後,美國人的希望又重新被點燃,經濟慢慢恢復。最重要的是,美國人民善良淳樸的天性有一次得到了光輝的照耀,那個時期,根據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的說法,“美國人天真善良,渾身沐浴著道德的光輝,人們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溫暖”。
《The Green Mile》的故事背景就是那個時代,那個遠離了我們的久遠時代。故事情節的安排沒有任何所謂現代或後現代的花哨——筆者越來越討厭那種支離破碎的敘事、鏡頭搖晃不定、人物毫無理由地歇斯底里、男女沒表情地做愛。
年老的獄警在老人院裡總是沉默寡言,喜歡每天到山上散步,每次都帶著堅硬的乾糧。直到有一天,因為在老人院裡看電影的時候才默默留下了淚水,進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在風雨飄搖的背景中,他向關心他的另一位老婦人回憶了那個30年代的故事。
1935年,死刑獄警警官Paul Edgecomb正處於嚴重交困的時期,對工作的隱忍,身體疾病的煎熬。the green mile,是死刑犯最後的旅程。旅程的這一頭是對過往生活的回憶,有歡樂,有悲傷,最多的是懺悔自己的罪過;旅程的終點是電椅,30年代美國死刑的殘酷執行方式,Paul已經對電椅麻木了,可能是看到了太多的人走完這段旅程,也可能是自身疾病的痛楚使他懶得再去質問自己的靈魂——他本人並沒有拯救罪犯靈魂的任務;但他始終還是善良的,他願意在死刑犯走上電椅前給予他人性的關懷,靈魂的慰藉。
某天,死刑監獄來了個龐然大物,一位叫Coffey的黑人大漢,他由於殘忍地殺死兩個天真燦爛的兒童而被送進死刑監獄,等待他的是電椅;不過奇怪的是,這位黑人大漢,外表粗獷強悍,內心卻極其溫順與和善——他竟然懼怕黑暗;更令Paul驚訝不已的是,這個黑人具有神奇的異能,他能治療別人的身體疾病——Paul的尿道炎就是被他的異能在不期然的狀態下醫好了的。
之後,死刑監獄又來了一個犯人,是連環殺人案的凶犯牛仔“Wild Bill”。剛進監獄的時候他假裝羊角瘋發作,口吐白沫,可是意料之外,他竟然差點勒死了一位獄警。人的天性與其外表的差異真是難以預料,龐然大物有一顆淳樸善良美好的靈魂,而瘦小的流氓卻有旺盛的犯罪欲望;影片最後以Coffey的異能讓Paul目睹了Bill殺死兩個小孩的經過——Coffey是無罪的,但他卻願意承受世人給予他的懲罰。
另一個獄警Percy 是個徹頭徹尾的蹩腳三,因為裙帶關系而進入死刑監獄。他殘忍、凶暴,心靈是一塊塊石頭累成。Percy踩死戴爾生命最後的歡樂,一隻會表演的小老鼠;他又殘忍地隱蔽地在處死戴爾的電椅刑罰中做了手腳,讓戴爾痛苦地死去。
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可是筆者發現敘述起來卻又很困難。似乎每一個都是一條線索,每一個人都是逾越不過的復雜的人性陷溝。但是,這些又有什麼重要的呢?最重要的是對生命的理解。
Coffey的運命和他的態度一樣,他悲天憫人地對待這個世界,承擔著具有異稟之人的想象不到的苦楚——世界上的醜陋太多了,可是他看得很清楚。於是,他在靈魂的掙扎中生活。Coffey會救人,會幫助人排除疾病,可是他的能力畢竟有限——所以,他在影片中說得最多的一句台詞就是“boss,我累了”。最後,他寧願選擇死亡以告別塵世的醜陋、他自己的精神痙攣——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天我的腦子裡都像有刀片滑過”。
與Coffey截然相反的是兩個凶惡之輩,Percy和Bill。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堅決不同情,決絕地走向了生命的另一個極端:殺戮與懲罰。雖然,Coffey藉助他的神力最終將Bill意外地被Percy殺死,而Percy也被送進瘋人院,但是我們卻還是不能原諒那種法西斯式的殘忍報復與刻骨仇恨。
監獄是最暴露人性的地方。有人以懺悔,有人以不原諒;有人以冷嘲熱諷,有人以痛苦反省。美國監獄題材影片的成功就在於揭示特殊環境下人性的表露——《The Last Castle》、《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加上一部,《The Green Mile》。
為了配合死囚區的氣氛,《The Green Mile》中人物的臉龐總是一半在光明中,一半在黑暗中,這其實也是人生;現實生活中,所有人都是在一半光明,一半黑暗中掙扎,在一半善,一半惡中選擇。
Coffey的結局是悲傷的,他是至善之人,可是卻在他人恨意的目光中走向死亡;他在治愈監獄長夫人之後,監獄長夫人送他的項鏈上刻著Saint Christopher,熟悉聖經故事的人應該知道,Christopher是一個巨人,他曾經背著上帝過河,上帝化身一個小孩子坐在他的背上,但是非常沉重,他問上帝,你為什麼這麼重。上帝說,因為我背負了人世間的所有苦難。
或許導演就是借Coffey這個角色,表現人性的內省和上帝的力量對於塵世苦難的超脫——雖然痛苦,但是我們還是要想盡辦法去拯救別人,正如Romain Rolland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