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 多層次的陪伴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25/09/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焦慮這種心理機制,因為可以引起強烈的不安感,才能讓我們的祖先在叢林中警惕起來——不確定河裡也沒有鰐魚,不確定樹後有沒有老虎。是那些大城市飄著的年輕人,心中萬分焦慮。但很明顯,如今安全的城市裡,焦慮只是人們的負擔。其實焦慮就是一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是一種找不到自我,完全不知以後該做什麼;如今年輕人不確定的,是下個月的房租交不交得起;咖啡店的轉角,能不能遇到一個願意陪伴自己的人。


人們害怕寂寞,達到了一種可恥的程度,因此浮躁快速的互聯網,原本是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卻越玩越讓人們覺得孤獨、偏激,甚至對陌生人保持警惕,誰都不敢相信。同樣是孤僻又焦慮的人,任達華真的幸運;當然不是講任達華本人啦——是他在電影《小Q》扮演的李寶廷。


任達華扮演的李寶廷,原本是一個五星大廚,而且頗有名氣;可惜他患了眼疾,漸漸的變成了盲人,一個廚師變成瞎子,事業就算終結;不僅如此,一個成功人士突然變成弱勢群體,連起居吃喝都不能自理,這種打擊相信是巨大的。所謂五感,感到黑暗還算是有感,瞎了就是連黑暗都感覺不到了。不是黑暗,而是虛空。李寶廷瞎了之後,脾氣變得非常差,別說生人勿近,熟人也不能與之交流,而他遇到了導盲犬小Q。


這不是一部狗狗賣可愛的電影,因為導盲犬不是寵物,而是作為工作犬正經工作。一個好的導盲犬,可以給視障人士提供極大的幫助。可惜李寶廷不接受它,焦慮孤僻到極點,就是自暴自棄,做傻事。比如給自己剃了個光頭,比如一念之下刪除了所有FB好友,做這種事的人都很焦慮,不確定未來,到了谷底,想要強行定義新的自我;但這是行不通,因為潛意識裡的問題沒有解決。

《小Q》這部電影,就是講李寶廷從一開始孤僻自棄,不接受小Q,到最後和小Q成為朋友,建立新的信任,最終重獲新生的過程。 電影前期用大量的情節去刻畫李寶廷成為盲人後,那種無助、焦慮,卻又逞強、孤僻封閉的心態;而這種封閉越強烈,對照出來小Q帶給他的溫暖,以及打開心扉的感動也就越感人。


一人一狗的磨合,是最讓人感動的情節;小Q無論被轟走、被粗暴對待多少次,都對李寶廷不離不棄,堅持堅持對一個人好,最終攻破他的孤矯的面具,露出真情與溫暖。成為朋友後,李寶廷把小Q當成了家人,經常帶小Q出門,去的都是空曠的野外,這不僅象徵封閉孤獨的內心被敞開,也代表一個人脫離城市的監牢,回歸自然的那種真實的快樂。互相陪伴,回歸自然,這難道不是世上最寶貴的事情之一嗎?


這部電影和那部很著名的,日本電影版《導盲犬小Q》一樣,都是改編自《再見了,可魯》這本書(小Q全名是Quill)。它體現的不僅是狗,而是一種多層次的陪伴,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的情感聯繫;最終小Q去世,也是這部電影的重頭戲。沒有過多的煽情,而是灑脫的告別,以及長久的思念。

家裡養過狗的人,都會留下印記,那就是心中思念的外在表現。忠誠的狗,12-18年的壽命,留給人的是什麼?若是能找到真摯的情感,那便是寶藏。


任達華已經老了,做了這麼久的演員,演技已經無法挑剔評價。演盲人對別人來說也許是挑戰,對他來說完全沒有壓力的感覺。但這部電影,是優點缺點並存的,雖然改編以及本土化方面做的都很不錯,但是缺點也不少:就是電影太過於專注主題,以至於有些失真。

雖然有缺點,這部電影依然拿到了不俗的評價。

筆者十分推薦大家去看這部作品,不是號召大家養狗愛狗,不是說孤獨的城市青年都要養狗。而是說這種情感的聯繫。如果一個人,可以找到這樣一個不離不棄的、真摯的情感,長久的陪伴,那真的是一種極高的治癒能力;不管再焦慮,至少有這麼一個夥伴,肯定不會拋棄─這就是安全感的基石。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像任達華和小Q那樣,也找到自己的夥伴,不僅可以找到自我,走出人生的困境,還可以留下不虛此生的友情。最後感謝華哥等主創四處路演宣傳,堅持給大家介紹關於導盲犬的知識,很敬業、很真誠,很喜歡這種認真做事的人。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