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Book》─ 工整、温馨,但缺了力度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04/05/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綠皮書》故事很直接,講述一位黑人音樂家,前往種族歧視的南方區域演出,出於安全考慮他請了一位白人司機一起同行,路途中一黑一白兩人組合成奇葩搭檔。

影片刻意把那個時代的種族問題,以及那個時代賦予的複雜話題放在了主鏡頭之外,而影片的主線,則是讓輕松愉悅的兩男主帶著喜感的矛盾,讓觀眾以最舒服的觀感接受了這部電影。


我們通常說一部好的電影,會有各方的矛盾在作用,《綠皮書》在表面上,看似是司機和音樂家在為人處世上的矛盾和磨合,但影片更深層次的延伸了人與時代、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矛盾。

很多人說這屆奧斯卡瞭然無趣,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不管是《羅馬》或者《綠皮書》拿到最佳,都沒什麼可以爭議的,這兩部作品不管放在什麼時間段,都是一部很好的影片。特別是《綠皮書》,影片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悶片,而是一部能讓你的觀影過程非常愉快的電影,看完之後會讓你覺得非常溫馨和幸福。


同樣結構人設的電影,往年還有《The Bucket List(遺願清單)》和《Intouchables(觸不可及)》,這兩部電影同樣是一黑一白組合,同樣存在著兩方的矛盾和磨合,最終建立了一輩子的友情。

《綠皮書》更高級的地方在於,加入了種族議題,時代的思考,還有最能調動觀眾情緒的音樂元素,而且影片還是公路題材類型,這幾個元素的構成,讓《綠皮書》從哪個角度去審視,都無懈可擊。所以影片拿到奧斯卡最佳劇本,也是實至名歸。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裡面每一個主要角色,都有原型參照。其實《綠皮書》上映時,在戲外就已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偽平權”是本片最大的一個題外標簽,就算《綠皮書》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在美國很多黑人也喜歡不起來《綠皮書》,因為影片定位於一位白人為黑人保駕護航,並從中白人感化了黑人的孤獨的心靈。


從這樣的角度去解讀,現實中Don Shirley的家人意見最大,他們不止一次對外公佈,指出《綠皮書》Tony Lip和Don Shirley只是普通雇傭關系,而且他們認為編劇是Nick Vallelonga,現實中Tony的兒子,也多少以白人姿態撰寫了Tony和Don之間發生的故事。

介於影片中的兩位主角在現實中已經去世 ,這也讓《綠皮書》在現實對比中,多了幾分羅生門的味道。筆者整理了一些現實中和影片有趣的對比,讓大家更瞭解《綠皮書》之外的Tony和Don。

在現實中,當時Tony在紐約市的夜總會做著保鏢工作,之後接受了非裔美籍音樂家Don Shirley的司機工作;Don Shirley作為黑人,在當時要不是自己的音樂天賦,也不會在那個時代有那麼高的成就。


Don兩歲就開始彈鋼琴,18歲就能和波士頓流行樂隊一起演奏,而且還是柴可夫斯基的B級鋼琴協奏曲,就像影片中Don說的,不是每個鋼琴家都能彈奏肖邦的。也就是在那場戲中,Tony用他自己的大眾角度和Don從沒考慮過的角度,建議Don不要再去鑽研古典音樂,而是往流行樂和爵士樂方向發展。在現實中,Don接受了Tony的建議,他將古典音樂和其他類型的流行音樂混合,創作了屬於他自己的流派。

影片後面Don和Tony到了一家黑人酒吧餐館,Don玩起了爵士樂,也側面說明Don接受了Tony建議,改變自己音樂風格的嘗試。


不過在現實中,Don很不喜歡爵士樂和酒吧演奏的環境,他認為這樣的環境不尊重音樂,特別是爵士樂的鋼琴師,有時候會抽著煙表演,在鋼琴旁邊還擺放著一杯威士忌,這些習慣對於Don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影片其實也突出了這點,當Don在黑人酒吧餐廳準備彈奏時,把鋼琴旁邊的威士忌放到了地上。

在這場特殊的雇傭關系中,Tony此前確實是一位真‧輕種族歧視者,畢竟Tony是在美國的意大利集中地區長大,有著一定的族裔封閉觀念再正常不過,但通過和Don的南下,Tony親身目睹了種族歧視的暴行,Tony從此改變了自己的觀念。


電影用《綠皮書》來命名,《黑人駕駛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如影片中解釋的一樣,是關於黑人在隔離時代的指南手冊,書中介紹黑人在美國,特別是在南方,哪家餐廳可以去吃,哪家旅館可以去住,還會介紹哪些城市是“日落之城”,這些城鎮禁止黑人在太陽下山後出家門。

影片中Tony和Don就因為經過某個“日落之城”,從而被警察找麻煩。隨後Tony和Don被關進局裡,在現實中確實也是因為Tony的衝突打了警察,而且Don也真的是和羅伯特·甘迺迪是朋友,所以當時Don打了電話給羅伯特求助。在現實中他們巡演的幾天后,羅伯特的兄弟,也就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被暗殺,Don還專門抽時間去參加了甘迺迪的葬禮,但是這一段沒有放在影片中,畢竟和影片主線故事不相符。


影片中還有特別有趣寫情書部分,在現實中也確實是Don在幫Tony寫信,但影片做了更浪漫的處理,讓Don暗中幫Tony代筆寫情書,但在現實中,Tony寫回家的信,都有解釋清楚這些信件,是由Don幫忙寫的。

電影中還有一段是Don去洗澡時被抓的情節,在現實中Don確實發生了這樣尷尬的事情,雖然現實中Don從來沒有公佈自己是同性戀的取向,而且Tony當時跑到那救場時,Don並沒有赤裸著身體,而且具體的細節,其實他們並沒有對外界透露太多。Don的家人對影片這樣帶著傾向性的描繪,其實是非常不滿的。


現實中除了藝術家Don成就斐然,其實Tony在電影圈也有一番自己的事業,Tony在夜總會做過保鏢,也做過Don的司機,在他的人生中,還參演過Francis Coppola《The Godfather》電影,他當時只是在影片開頭小女兒婚禮中跑了個龍套,估計很難有人能發現他。而Tony最出名的影視作品,應該就是《The Sopranos(黑道家族)》出演的Carmine Lupertazzi。

第一本《綠皮書》發行於1936年,在接下來的30年間,每年銷量多達15000本,到現在大家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這就是一本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書本,但諷刺的是,這本《綠皮書》卻在那個時代,給黑人帶來了很多便利。而且神奇的是,現在在亞馬遜,依然能買到《綠皮書》,還有精裝版和平裝版。筆者好奇去看了留言區,大家並沒有反對這本書的存在,而是打了五星好評,為的是不要忘記那段黑人隔離時代的黑歷史。


雖然從苛刻的角度去審視,《綠皮書》在主題挖掘深度上,還欠缺火候,影片也缺少強烈的導演風格,影片更偏向於起承轉合的劇本工整化,什麼時候抖包袱,什麼時候起磨擦,什麼時候來高潮,影片都精確計算到位。也正因為如此,《綠皮書》觀眾緣面向做得非常好,可看性很高,閉環的happy ending結局,也讓影片沒什麼值得探討的餘地,所以坦白講如果要筆者再看一遍,筆者是猶豫的。

大部分人對影片的評價是簡單快樂,這四個字對於《綠皮書》來說,是非常貼切了。


如果認真去看待種族歧視題材;那麼今天的現狀,可能沒有《綠皮書》誇張,卻也依然存在。再不然,總不能將這類題材,只留給黑人去控訴痛陳吧。至於中國觀眾想要消除隔岸觀火的心理,也只需把黑人,替換為某個族群,沒有人敢收留之類的事情,其實同樣可以在這個國家上演。

甚至有人說,中國才是歧視最嚴重的一個地方。其實,人和人的不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存在。城裡的歧視鄉下的,鄉下的歧視山上的,山上的還歧視山裡的‧‧‧好比掌握了火槍技術的毛利人,把另外一個島上的原住民也殺了個清光。膚色、體型、外觀、衣著、語言,這些一眼可辨的東西,迅速把人類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族群勢力。但像《綠皮書》這類電影,它首先會告訴大家,人類還是要平等相待,這種普世價值,是大家應該共同維護的。無論你覺得假,惺惺作態,這個大的方向和基礎,它是沒有錯的。


有人說,這還需要電影去說教嘛?

這些東西,其實跟勇氣、正義、反抗都是一脈相承的。即便前人說了無限多,某個時期說得大家耳朵起繭了,它們還是要一再被提及;這才是文明社會前進的方向。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標籤: Green Book  綠皮書  奧斯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