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科幻系列:《第三類接觸》─史蒂芬‧史匹堡三部曲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18/03/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史蒂芬‧史匹堡創作這部電影可能來於他對未知奧秘的強烈好奇心。從小他與父親用望遠鏡觀測太空時,就已經萌發了對外太空的迷戀之情吧。這一點上不光是《第三類接觸》,而後的《E.T.》也是如此 ,要說外太空生物在史蒂芬‧史匹堡眼中是什麼樣的?首先肯定是神秘、奇怪,但卻吸引著他。之後是友善的《E.T.》和傷感的《A.I.人工智能》,但終歸於這第一部他的科幻電影裡的憧憬,他也許相信著外星生命的友好。在《大白鯊》一舉成功後,史蒂芬‧史匹堡並未想著急於賺錢去拍些商業大片,而是遵循著從內心自小的認知和迷戀,拍出一部他“夢寐以求”又“急不可待”的電影。


《第三類接觸》到底講了什麼?筆者想其簡單程度也遠大於你對它的期待。在親眼見過UFO的主角陷入了對他的追求,但在軍方封鎖消息和外界及家人的不認可下,他獨自和另一個被外星人抓住了自己的孩子的女人一起去尋找外星跡像的故事。

要想看懂這部電影,首先要明白電影的名字“第三類接觸”是什麼意思。查了一下資料,解釋如下:

在幽浮學上,人與外星生物的接觸是指人類與外星生物或不明飛行物體所發生的不同程度接觸。這個名稱以及背後的分類方法,是由一位名為約瑟夫·艾倫·海尼克(J. Allen Hynek) 的天文學家和不明飛行物體研究者於他1972年推出的著作:經歷UFO:科學調查(The UFO Experience: A Scientific Inquiry)中首被次提出。外星生物接觸現時共分五類,J. Allen Hynek 起初只提出了首三種類別的接觸,其余兩種的類別則是後人所增添的,但這些額外增添的類別並沒有普遍的被不明飛行物研究者所接受。


第一類接觸,目擊一個或多個不明飛行物體:飛碟、奇怪光體、不屬於人類科技技術的飛行物體
第二類接觸,目擊一個或多個不明飛行物體,並給目擊者及周遭環境帶來相關的物理反應
第三類接觸,目睹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包括不明飛行物體目擊個案
第四類接觸,人類直接與UFO或外星生物接觸,其方式有被劫持、被檢查、被進行實驗等。
第五類接觸,由Steven M. Greer的CSETI小組命名,意義上是指透過人類自發或雙方合作,以一種有意識、自願性和積極主動的方式與外星文明溝通 。


通過以上可以大概了解到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講述地球上不同的人們看見外星人的故事,很簡單。影片不過是將人類對外星人、UFO的了解與認識,和編導自己的想像結合而成的一部科幻片,僅此而已。所以,本片沒有什麼深刻的主題,只是起到記錄與展示的作用。

影片情節雖然簡單,但是電影卻用了137分鐘來講述故事,而且看起來並不沉悶,可見編導的講述能力有多出眾。仔細分析劇情的話,可以發現電影中除了法國科學家的故事之外,其余兩部分都是講述人們遭遇外星人之後的異常反應。比如他們失眠、他們去尋找解釋、他們去尋找答案、他們尋找外星人等等。與之相對應的是家人以及朋友的不理解,這一點在電工身上體現最明顯。而法國科學家的故事則是全景式的描繪各種奇異現像,並用各種方式來渲染科學家們的發現,比如在蒙古的越野賽、在墨西哥時人們的詢問,等等。除去這三個部分之外,余下的就是極力渲染外星人的恐怖、奇異與壯觀,比如單身母親的驚恐、電工在車內的遭遇、看見UFO的人們的表情與動作等等。總而言之,本片沒有主線故事,只是非常細致的描繪了人們對於外星人的反映,細節描寫相當到位。


當然,本片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的話,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混搭片。它有笑點、有特效、有驚悚場景、有緊張的追逐與探險。所以說,本片=四分之一的喜劇片+四分之一恐怖片+四分之一探險片+四分之一科幻片。總之,本片似曾相識的場景總是有那麼一點,是一部風格很雜的電影。
本片的最大優點,也是電影讓人稱道之處,就是它壯觀的特效。本片的特效可以用一個詞“嘆為觀止”來形容,作為一部1977年上映的電影,可以有如此出色、逼真、震撼的特效場面,實在讓人驚訝。本片即使放到現在上映,也不會次於荷李活主流的特效制作。回想同時期的電影《All the President's Men(驚天大陰謀)》、《Network(電視台風雲)》等電影,就可以想像得出本片在當時有多麼前衛。而且,看過本片之後才知道,荷李活確實一個夢工廠,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用幾個燈泡演出來的光效,現在看來卻還是比較令人神往,特別值得說的是,史蒂芬‧史匹堡並沒有把外星飛船設計得多復雜偉岸,也並沒有直勾勾地去故意表現它的存在。而是用大場面去突出他的雄偉,增加其真實感,這一點上足以擊垮多少砸錢充斥著不信服的科幻電影。

而語言的運用也是《第三類接觸》所要表達的,其第一個場景就向我們展示了翻譯的重要性。二戰時失蹤的戰鬥機忽然完好地出現再來沙漠中,這時說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的各國政府聚集在一起討論這一奇異的現像,但卻無法理解對方的語言。“你能進行英法互譯嗎?”在最後迎接外星人之時,他們之間玩起了音樂模仿的游戲,這種模仿又迅速演變成了兩個文明間的復雜對話。科學家們一臉敬畏:“他們似乎是要教會我們基本的音韻詞彙。”“伙計們,這可是開學第一天”


影片的高明之處也在於它所傳達出媒介的本質,《第三類接觸》將人類所有的種族和觀念轉換成一種能夠自動翻譯的語言,在對外星文明交談時,人類已無認知障礙,因為人類已成一體,外星人才是現在的不同種族之人。


最後男主角成為唯一一個登上外星飛船的人,這一點上確有美化處理。史蒂芬‧史匹堡對這個幾乎“病狂”的人物帶來的美好結局,也表現了他對這類人及同自己的贊許與同情。但如果真正在現實出現,那肯定就成為人們眼中的“神經病”,但史蒂芬‧史匹堡用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這卻是極為珍貴。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