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way》─ 戰爭的事實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21/11/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曾執導《2012》、《The Day After Tomorrow》、《Independence Day》系列的“災難片大師” Roland Emmerich(羅蘭•艾默瑞奇)帶來了軍事題材戰爭史詩《Midway》(決戰中途島)。


熟悉二戰的朋友可能都清楚,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對日宣戰,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在歐洲,是以蘇聯和德國的前線為歐洲主戰場,亞洲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作為亞洲主戰場,而太平洋上,則是美日海空對抗;也正是因為美軍的加入,加速了二戰的結束,而美日對抗的核心戰役就是中途島海戰


如果說John Ford 1942年拍攝的《The Battle of Midway》(中途島戰役)是戰爭實拍,忠實記錄這場戰爭,Jack Smight七十年代拍攝的《中途島之役》是聚焦於中途島的戰爭,那麼《決戰中途島》是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對於太平洋戰爭的詳細鋪陳,當然不能評判哪一部電影在呈現戰役方面更加地優秀,但是《決戰中途島》在視聽層面上的突破與革新,非常地艾默瑞奇。


1955年,艾默瑞奇出生於德國古城斯圖加特。那一年,一場大雪席捲了德國。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出生,加上東西德多年的並不平靜,讓童年時期的他,骨子裡對於極端境況中人性的閃光,就有了最直接而深刻的觀感。因此,對於人類極端情況下處境的表現成為了他電影裹最具特色的部分。

而在這部電影中,更加地具有艾默瑞奇對於戰爭深入的呈現。電影開場,日本東京,大雪紛飛之中,美國軍官捕鳥失敗,大雪紛飛預示了世界的局勢,同時也暗示了美國和日本的關系在那個時代達到了冰點,隨後,在日本做海軍軍官助理的Edwin T. Layton和山本五十六的談話更加引人深思。


“日本80%的石油資源都來自美國”

“不要把我們逼得太緊”

所有的美國軍人都不會想到,依靠自己國家石油資源的日本竟然會襲擊美國,就像珍珠港偷襲發生的時刻,通訊員用電報打下了“敵人襲擊,註意,這不是演習”。確實,美國低估了日本襲擊的可能性,這也為影片後來呈現Layton和他的情報部門的勝利埋下了鋪墊。

影片在戰爭場面的描摹非常地逼真,在空戰中使用了飛行員的第一視角,雖然不是3D效果,但是觀眾依舊能感覺到槍林彈雨的實地效果,無論是仰拍珍珠港整個被毀的場面中日軍轟炸機的穿梭,還是中途島一役中美軍戰機的英勇行為,都帶給觀眾十足的震顫,同時也是模擬了最險惡戰爭中的實景,非常符合艾默瑞奇向來營造的特殊環境。


隨後,影片分三條線呈現劇情,一條是Richard "Dick" Best前線飛行員的準備,一條是總指揮Chester W. Nimitz和負責情報的Layton制定戰爭策略,一條是日本海軍的進攻角力。三條線,無一例外呈現了人類在最極端情況下的處境。

中途島處於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故名中途島。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裡,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 中途島一但失守,唇亡齒寒,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不保。


它對美軍重要的意義不言自明,因此,整部影片都充滿了緊張的氣氛之中,先是Best大學同窗好友羅伊斯上尉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中去世,後來又有Jimmy Doolittle率領機群轟炸東京一去不復返,使得他整個人都處於復仇的怒火中,但是隨著死傷的戰友越來越多,他開始恐懼了,作為擔任轟炸機第六中隊的中隊長,他開始擔心國家和人民在他身上寄予的希望,影片中插入Best和妻子的場景,用來展現戰爭給所有美國人帶來的痛苦。


中途島戰役之前,美軍在太平洋能投入作戰的航母只有2艘:企業號和大黃蜂號,約克城號在珊瑚海受傷,該艦邊修理邊趕路,終於趕到中途島並就此長眠。而日方參戰航母: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被擊沉)、鳳翔號(隨山本主力行動)、龍驤號、隼鷹號(阿留申方向)。另外有翔鶴號和瑞鶴號在珊瑚海受傷修理中。

實力對比懸殊,絕望就是這樣呈現出來。

在這種絕望的氛圍中,導演選擇了在中途島之戰中,一天擊沉了兩艘航母的飛行員Best作為切入點,不僅因為他的妻女在珍珠港,其家庭溫情更能彰顯戰爭中的人性光輝。而且這樣一個生性狂野不羈的人,在戰爭中經歷了最大的人物成長和轉變,形成了影片最為完整的人物弧光。從起初對戰爭的畏怯,到學會自己承擔責任,學會領導別人,學會勇往無前,帶著對妻女的思念和承諾(每一次飛行前都把妻女的照片放在操作台上)憑借著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他漂亮的打贏了這場艱難的勝仗,即使戰後受傷的他再也不能翱翔於藍天。


中途島戰役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2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日本海軍從此走向了失敗。

另一條線,Nimitz和Layton,頂著戰爭失敗的壓力,猜測日軍的動向,在珊瑚島和中途島之間猶豫不決,最終在壓力之下,通過Joseph Rochefort和情報部門的共同努力,才最終將兵力部署在中途島,從而完成了決定性的一面。


在刻畫日軍方面,並沒有使用正反的二元善惡來刻畫, 而是像Hannah Arendt那描述人性經典的“平庸之惡”,日軍將領最後隨航母一起共沉大海的瞬間也足以讓很多人落淚。可以說《決戰中途島》很完整地呈現了這場戰爭,並且對前因後果的交代也使得這場戰爭能被更多人銘記,影片結尾,Nimitz、Layton等角色的人物原型一一現身,增強了影片的說服力。


但僅僅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去探討美日太平洋戰爭,總覺得背後的歷史動因沒有交代清楚,美國為何保持中立,華盛頓的爾虞我詐,艾默瑞奇只交代了這些表面的事實,還是沒有往作者的思考上去深入。

影片做到足夠的客觀,沒有過多描寫個人情感,更沒有像《珍珠港》那樣以三角戀穿插始終,整個戰爭過程盡量以大視野展開,讓觀眾站在上帝視角,看著人類如何像棋子般被“下棋的人”控制著去戰鬥。

戰爭場面做得非常寫實而克制,幾乎沒有展現肉體被炮火襲擊時血肉橫飛的場面,但是對各種飛機、戰艦、潛艇的外形和戰鬥場面做得非常逼真,軍事迷應該會非常喜歡。


一部戰爭電影的故事可以做得沒有明顯偏向性。艾默瑞奇呈現的是戰爭的事實,但更是極端情況下人類的選擇、人類的反擊、人類的自衛和人類的團結。面對戰爭,我們都是受害者。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