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icas》─ 違背那麼多自然法則,只是不想再失去你們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28/12/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奇洛李維斯,在年齡日增、盛世美顏不再的今天,仍然有巨大的魅力存在,在電影《Replicas》(《複製人》、《捍衛生死線》)中,他是演員奇洛李維斯本身,是角色Will Foster,也是曾經的角色Leo、John Wick,同時,他也是曾經受過命運傷害的你和我,所以,即使是混雜瞭如此復雜的投射以及情感,也並不會出戲,在大雨夜的車禍里,銀幕之外,感受著Will的絕望,然後,隨他一起癲狂,手心裡始終都捏一把汗,很害怕復活之後的親人,會突然之間露出猙獰面孔,然而還好,並沒有。故事敘述當神經科科學家Will Foster的家人在車禍中不幸遇難時,他即將成功地將人類意識轉移到電腦之中。為了讓他們復活,Will招募同伴科學家Ed幫助他秘密製作出其複製體。但當他發現他們只能讓四個家庭成員中的三人復活時,Will陷入了苦澀的抉擇和考驗,同時這使他也得面臨國家單位的追查。


如果生活在大悲之後,看似平靜地延續,很多矛盾可能會逐漸暴露,比如複製人身份的認同,對於莫娜來說,難免不會產生這樣的懷疑,“死去的那個是我,現在活著的也是我,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如果Zoe(Will的小女兒)不能復活,謎團如何揭開?如果Zoe復活,各人頭腦中消除掉的記憶又如何恢復?——想想都是一頭亂麻,包括在關鍵的17天里,想想Will和Ed兩個人頭腦里的超負荷情形,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都禁不住要抓狂。


但是科學家的確是不一樣的,在死亡重擊下,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會因為絕望而無法想到處理方案,但是高智商又有勇氣的威爾,願意孤註一擲地嘗試,雖然是沒辦法的辦法,但科學試驗的過程,容不得任何魯莽,特別是在緊迫的時間壓力下,當然,Will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比如對屍體的處理,以及當艙體不夠時,關鍵時刻讓Ed來選擇復活的人選,他不是一個超人,只是具備專業知識的科學家、丈夫、父親,在和Ed交流的過程中,他武斷、充滿強迫,算不上是好朋友,如果不是Ed的支持,他其實做不到成功,所以,在最後,當他並沒有選擇復活愛德,筆者當時的確是感覺遺憾的,然而出了影院細想,這其實正是人性,他不是不愛Ed,但是如果愛德的復活對自己的家人造成威脅——雖然可以刪除記憶,但是畢竟會有風險,因為總會有蛛絲馬跡,比如寫在衣櫃里的Zoe的名字——他還是會選擇自己的家人。


愛,對於Will來說,已經到了偏執的地步,也正是因為這種偏執,才催生了複製人這個瘋狂的行為,而在家人復活之後,為了保護家人的Will,更是偏執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違背那麼多自然法則,只是不想再失去你們。”當時筆者有點害怕劇情轉向動作片,Will為了保護家人而一路爆seed,好在沒有,那樣的話就真是落入俗套了,而為了起到保護作用,電影用了“Copy Will”這個設計,非常巧妙,也在一定程度上圓了觀眾的夢:誰不想既復活自己逝去的親人,在與世隔絕的小島避開世事,又擁有一個強大的“I, Robot”在外界呼風喚雨呢?


本片的理論基礎,就是二元論。簡單說就是意識與肉體是彼此獨立,我思故我在,通俗一點講就是人是有靈魂的,要麼上升到神學的概念,要麼就下降到迷信的層次。

“二元論”貌似在近期科幻電影中很受歡迎,這種以往被認為是唯心主義的學說現在被很多的科幻片當做理論基礎,因為大家都贊同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比如《攻殼機動隊》《超體》等等,最典型的就是《Chappie》,人的意識被移植到了機械人身上,或者通俗的講就是“人類的靈魂附著在一個機械人身上”。


本片在此基礎上認為,我們熟悉的複製技術,複製的只是肉體,但不能複製意識。所以電影中Will的任務是復制意識,既然意識是獨立存在的,就可以複製到機械人驅殼內,也可以復制到人類身體內,也就有了隨後的故事。說白了,著屬於“鬼上身”的一種。
銀幕外,奇洛李維斯悲摧的生活沒有辦法不牽動喜歡他的影迷的心。銀幕里,藉助電影來圓自己的心願,是製片人奇洛李維斯的自我補償和療愈,而這個復活親人的故事,並不只是Will本人的夢想,是很多人想而不能實現的心願,在現實里不能實現的願望,在科幻電影里能夠變成真實,哪怕只是短短的兩小時做夢,也讓人欣慰。


片尾,當Will牽著Zoe的手,走向Mona的那一刻,真是催淚。

美麗又鎮定的Mona,是Will的可靠伴侶,也是孩子們的依靠,Will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復活了親人,Mona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除了跟蹤,而Mona的職業伏筆,在開頭就已經埋下,Will用實際行動向Mona證明,自己不只是一個科學家,同時也是優秀的丈夫和父親。同時,兩個人坦誠的溝通,也是這個破鏡重圓的複製家庭繼續存在下去的推動力,可以想像,如果兩個人的關系早先就緊張、彼此懷疑,那麼,復活妻子的驅動力就不會很強,而復活後的妻子,如果疑心加大,不相信丈夫的解釋,那也會讓這個家庭再度走向破碎。


在看《Replicas》的預告片時已經料到,一定會有人說它投入成本較低,更會有人說它老生常談。首先筆者認為成本對於電影的質量不是關鍵問題,除非你只是想看電腦特效。再者,複製人三個字雖是老生常談,但這次可是有著難得的思考質量。在倫理的辯論上,從頭到尾都很剋制,各種可能的技術突破倫理的衝突都給了相當的表達。而筆者最感興趣的是這麼幾個細節。

——第一次科學家的妻子對他提到倫理問題時,她強調自己對靈魂的信仰。科學家當時選擇沉默。看完整個電影就會明白,科學家不是猶豫了,只是迴避爭執。如果科學家相信上帝、相信存在非物質的靈魂或哲學上所謂的意志元素,他就不是科學家了。他選擇沉默只是迴避無畏的爭執。反正最後他成功了。

——當妻子得知自己是個複製品時,很快就選擇接受。這個情節是在闡釋,無論如何,對於科技的利益獲得者,既得的利益是不爭的事實,是無可否認的,是毫不動搖的。而且科學家選擇說出實情也是合理的舉動,是科學家該有的態度。

—— 如果電影繼續表現被複製人與複製人面對面的沖突,那才叫老生常談。這個面對面的衝突是為了讓觀眾感受到,那是兩個人,而不是通感的一個人;這件事已經沒什麼好說的。電影迴避了這個場景,而是向前推進了,衍生出兩條思路。第一條是既得利益者的接受事實,安於被複製者的社會角色,當然前提是被複製者已經消失。第二條是老闆臨死前欣然接受了科學家的調解條件。這情境很像是中世紀國王臨終前的塗油儀式,大主教或教皇宣佈他的罪被赦免,許諾等待他靈魂進入的天堂。人在面對死亡時時毫無把握和依據的,所以往往、或曰只能選擇一種他期待的信念。老闆知道自己要死了,他接受了轉世天堂的條件,但他還是死了。被復制的他並不能不讓他消失,只是繼承了被複製者臨終前的合約。所以當然可以說科學家騙到了一紙合約,但微妙之處是,死去者就像接受了信仰一樣。當然,在他閉上眼睛的那一刻腦中感受到了什麼,沒有一個能知道。


——電影中最科學、最硬的情節,不是科學家偶然發現大腦的自我認知、或意識中“我”這個功能、或哲學上何為自我的試探,而是科學家將自己復制,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對照條件。這是所有涉及科學實驗的科幻電影都沒能尊重的關鍵因素。科學研究就看實驗,而實驗就看對照。沒有對照一切毫無意義。而且科學家讓自己做好了心理準備,被復制的科學家進而推進到義體人的角色中,並說出“這種感覺很奇怪,不過真的就像是自己”,傳達了編劇或導演對義體技術的積極態度。其實我也支持這種技術。既然我們可以做到了,就早晚會去做,倫理必然被科技擴張邊界。倫理不是束縛人類的,而是人類在發展中用來調節社會的,倫理只是人的一個局部。倫理不是一切。歷史也一再證明,物質進步是唯一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如果可以,筆者要大肆吹捧這個電影為“反反烏托邦”。它真的一黑到底。科學家和義體科學家的組合堪稱“最邪惡”的科幻結局。科學家的妻子極端地講道理。科學家那個不懂技術的老闆最終被徵服。那位在人命(無論是自然人還是複製人)面前選擇中立的生物學家被消滅。這些局部不能不懷疑承載了編劇或導演的某些隱晦的或潛意識的意願。


最後,電影最讓筆者感動的地方,是Mona和Will的那次對視。多年默契的夫妻完全不需要張嘴,倆人在車里慌張中對視,然後Mona就說“快去吧快去吧”,因為跳出來擋槍的那個機器人同樣是她的丈夫啊,因為那就是科學家自己的意識複製本,那就是Will絕不能錯過的對比觀察。Will跑回去盯著機械人,問他“是什麼感覺?”機械人說“也許聽起來很奇怪,不過這感覺真的就像是自己。”這是很少能見到的為一個科學實驗而激動萬分的清境。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