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ft》─ 追求生命的激情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07/09/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1983年,一位23歲的美國女生在一艘被颶風襲擊過的破損船隻上生活了41天之後,最終被一艘路過的日本考察船發現安全的送到了夏威夷島,此時她已經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400多公里。這位女生叫Tami Oldham,她回來之後,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了回憶錄——《Red Sky in Morning》。


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Adrift》(驚濤颶浪,漂流心海),一個在海上求生的真實故事,電影將大海的極緻美景與殘忍無情結合在一起,被外媒讚為最美災難片。


一些災難片講述如何拯救世界,另一些則講如何拯救自己,《Adrift》顯然屬於後者。該片預算為3500萬美元,在該類型中算得上小成本,沒有宏大敘事,不過分依賴特效,取材於真實事件並著力於還原逼真的細節。節奏和緩,攝影唯美,文藝腔調很濃,大量篇幅描述男女主角的愛情,由此看來,片子的類型界限並不明顯。


女主角Tami(Shailene Woodley飾)從狼藉的船艙中醒來,爬到甲板上,焦急地呼喚未婚夫Richard Sharp (Sam Claflin飾)。這是全片第一場戲,發生時間在颶風之後。隨後鏡頭不斷向上升高,鳥瞰視角下,船和Tami變得越來越小,目之所及是一片深灰色的汪洋大海。這個鏡頭奠定全片的基調——悲傷、孤獨、迷茫,同時似乎也暗示了故事的結局。


絕境求生是災難片的主要看點,如果是海難片,還要再加上一個遠洋風光。值得一提的是,《Adrift》中的海上美景大多是實景拍攝,導演盡可能減少特效的使用。拍攝地點為大溪地,這裡既是全球最美的海島之一,也是真實海難發生的地點。片中有幾場戲在傍晚,海天被夕陽染成橘紅色,人與船都融化進這片絢爛的夕光中。據說劇組連續多天在傍晚時分出海,以期利用“魔幻時刻”捕捉到海上夕陽的最佳效果,而剛剛出海的那幾天,全劇組成員嚴重暈船,嘔吐不停。攝影的成功,讓《Adrift》在打破災難片與浪漫愛情片界限的同時,還兼具了一部風光片應有的素質。片中運用了大量大遠景、鳥瞰鏡頭和水下鏡頭,構圖精緻,景色開闊。該片攝影師Robert Richardson曾憑藉《Hugo(雨果的冒險)》《The Aviator(娛樂大亨)》《JFK(驚天大刺殺)》三度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導演Baltasar Kormákur來自冰島,此前拍過《Everest(珠峰浩劫)》《The Deep(深淵)》這類冒險/災難片,在擷取自然風光、處理人與景物的關係上已經十分嫻熟。


通常來講,災難/冒險題材的影片多傾向於按照時間順序敘事,偶爾輔以插敘,以此強調時間的重要性,突出緊迫感。但上文有提過,《Adrift》沒有被類型框架束縛,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災難片,它更多地是想表現主角身上溫情與力量並存的人性光輝。於是使用交叉剪輯手法,將一條完整的時間線索被打破成兩條平行的故事線,男女主角相識相戀與災後求生的片段交替出現。這種處理方式大概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增加故事懸念,讓最關鍵的那場暴風雨壓軸出場;二是為了表現大自然是個“兩面派”,給予這對情侶Romantic Moment之後,又殘暴地摧毀了那些夢幻時刻。


全片最催淚的部分無疑是靠近結尾處,女主角枯坐在甲板上,已被大海銷骨毀形,眼神卻逐漸生出堅毅的神采。隨後鏡頭移動,影片在這裡發生驚人轉折,兩條故事線交匯,所有信息被整合,敘事實現閉環。


在海上或沙漠中待上幾天,人的精神易被無盡的虛無擊垮,從而產生幻覺,這是十分危險的信號,標誌著人的意志力正在被自然悄然蠶食,《Lift of Pi》就是如此。但從某種程度來說,幻覺起初也可以是一種自我保護,讓倖存者不必在尚未脫險的時刻還要承受失去摯愛的痛苦,同時也側面表現了兩人之間強烈的羈絆與信任。


由此看來,電影中那些佈滿柔光的談情說愛的時刻,並非只為了渲染浪漫愛情從而令觀眾心旌蕩漾,它們揭示了男主角的人格特質——溫柔、包容、可靠,尊重並信任Tami。也正因如此,他的形象才能成為女主角與大海博弈多日的精神支柱。但耽於幻覺並非長久之計,務必要經歷幻覺破滅的陣痛并接受現實,才能徹底擺脫背後的深淵。於是在電影結尾,航海接近尾聲,女主角整合殘存的意志,赤手空拳做最後一搏,最終以人力抵達奇蹟。


該片有幾場水下戲拍得極為成功,尤其是山間跳溪那一場,詩意盎然。其實和同期成名的90後女演員相比,Shailene Woodley的身材不算完美,但當她在水中魚一般游動時,人體美與自然美相得益彰,畫面呈現出一種毫無瑕疵的美感,構圖上的和諧充分揭示了這對情侶的默契與恩愛。淒美愛情,絕美風景,柔情配樂,再加上全片都以女主角的視角來敘述,情感細膩,每一個元素都充滿柔情,不難看出,該片不但想吸引海難片愛好者,還致力於深入女性觀眾市場,儘管三位編劇都是男性。


選角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人物形象的高度還原得到了原型Tami Oldham本人的認可。她評價男主角的扮演者Sam Claflin “一笑就讓我想到了Richard”,並說Shailene Woodley是她“心中的最佳人選”。

Shailene與角色的契合度並不僅僅體現在外形上。她本身是一名女權主義者,關心公共事務,熱心投身於政治、環保等活動中。近些年扮演的角色,也大多是Tami這種堅毅、勇敢的女性形象,如《The Fault in Our Stars(生命中的美好缺憾)》《Big Little Lies(大小謊言)》《Divergent(分歧者)》等。


按照主流價值觀來評價,Tami顯然屬於邊緣人,沒有固定工作,四處旅行,與大自己很多歲的男人相愛並迅速訂婚。但邊緣並不意味著悲慘、卑微,相反,也有可能代表了一種自信和篤定,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一往無前的冒險精神。她體內蘊含著磅礴的生命力,像一隻不能被圈養的野生動物,務必要以特殊的方式實現自己生命與世界的共振。


Tami本人如今已結婚生子,生活幸福,她很高興自己的故事被拍成電影並被很多人看到,她說:“我十分慶幸生活在女性有發言權的時代,以前總聽說男人能戰勝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時候展現女性的力量了——她們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礙。”

電影結束後,花絮中簡要介紹了Tami的現狀,“她從未停止航海”,短短一句話,震撼人心。不因噎廢食,不停止挑戰,享受征服與被征服的快感,追求生命本身的激情,這是冒險者身上最動人的光環。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標籤: Adrift  漂流心海  驚濤颶浪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