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太多的兒童幻想影片,那麼《E.T.》無論情節還是特技都稱不上是光彩奪目的,即使是在20年前,它也與任何創新或前衛無關,實際上,它也與任何史蒂芬‧史匹堡的商業或藝術無關,但是,當我們看到它時,它確是與眾不同的,當我們看到它時,會同孩子們,同ET一起歡笑,一起流淚,當它們飛過天空時,我們覺得是我們自己在飛,尤其是在E.T.誕生,或者說離開20年後,尤其當我們成年以後,便更加能夠體會到,“告別童年”這一主題在這部影片中是那麼富有儀式色彩,也許,在電影走過的100年中,《E.T.外星人》是將這一主題表現得最為精彩的一部影片。因為它即沒有站在大人的角度,也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而是以一個留戀童年,但又不得不離開童年的孩子的目光來看待這一主題。
從技術上來說,20年前的特技可以說是即可以幫助我們在銀幕上實現夢想而又不會顯得太過華麗的年代,從表現手法上來說,《E.T.》遠算不上史蒂芬‧史匹堡的成熟之作,很多處理還顯得相當稚嫩。我們應該感謝那個年代,感謝E.T.誕生在那個年代,因為恰恰是這種稚嫩造就了E.T.的靈魂,從史蒂芬‧史匹堡等傑出的電影人開始,電影特技的發展已經不是可以用“飛速”形容的了,我們甚至可以粗略的認為,從那時起,電影開始進入了成熟期,從那時起,我們開始進入信息時代,從那時起,我們開始長大,注定在20年後,也許更早些的時候,與童年告別。
不過,有些人是幸運的,他們雖然也要與童年告別,但他們童年的感覺永遠不會消失,即使在兩鬢斑白的時候,他們也會作與童年一樣的夢。一種純真、一種留戀、一種割舍、一種成長,這就是史蒂芬‧史匹堡想要透過影片傳達給我們的。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孩子幫助E.T.回家的故事,“想回家又回不了”就是影片需要解決的顯在矛盾,但影片的重點卻沒有放在這一矛盾上,這就使得《E.T.》看起來很像一部沒有矛盾的影片,至少以往會在影片中大書特書的矛盾在這部電影中成了附庸。電影並沒有制造大量的“反動作”來阻止“動作”的發展,E.T.與“同胞”聯系的方法很簡單,而且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同時,影片中雖然存在大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矛盾,但史蒂芬‧史匹堡也沒有將他們醜化,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還相當富有人情味。可見,史蒂芬‧史匹堡不是要割裂兩個世界的世界觀,他的重點完全放在了小男孩和E.T.之間,影片面對的真正矛盾是,隨著小男孩幫助E.T.回家,他同E.T.建立起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這種即想讓E.T.回家,又希望它留在身邊的感情成了真正打動我們的元素,這也是它20年後仍然打動人心的原因。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除了那位媽媽以外,所有大人的形像都是不完整的,攝像機的視野最高也沒有超過成人腰部,這時的視角是完全兒童的,而當小男孩和E.T.在萬聖節那天去樹林發送信號之後,大人的形像開始完整,我們看到了片頭那個戴鑰匙的男人的臉,他還告訴小男孩,見到E.T.也是他曾經的夢,在這部電影中,這是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第一次溝通,雖然他們之間仍然隔著一層層的塑料薄膜,也正是在這個時候,E.T.的感覺開始從小男孩身上消失,而他則不斷祈求,希望E.T.能夠留下。當我們開始與成人世界溝通的時候,童趣便會一點點從我們的感覺裡消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
然而史蒂芬‧史匹堡還遠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接下來的影片中,這種心靈上的聯系雖然不存在了,但真、善、美仍然沒有從影片中消失,E.T.仍然活著,而護送E.T.回家的行動也從個人變成了一個團體,能否留住童年是個人的事,而能否留住童年馳騁而美好的幻想則是整個人類的事。孩子們騎著自行車飛過天空的鏡頭雖然不如20年後哈利.波特中類似的鏡頭那麼天馬行空,但這種在繃緊的壓力之後開始的起飛突然給人帶來一種完全釋放的快感,只要你距離自己童年的感覺還不遙遠,這個鏡頭一定會使你童年時所有美好的幻想歷歷在目,你看到的已經不止是他們載著E.T.飛過天空,你看到的屬於你自己的童年圖景,你會為自己曾經的想法驚嘆,你會為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感到甜蜜與興奮。
最後來說電影本身。因為筆者看得版本是2002年的20周年紀念版,1982年版在筆者的印象中已相當模糊。通過這個版本的電影畫面可以看到,2002年版的特效、場景、造型等等各個方面已經與現代電影沒有區別,堪比現在的特效大片了,雖然本片的特效不是賣點。拍攝方式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光線外,音樂也非常出色。在影片前半部分,音樂緊張、凝重,而當外星人與孩子們愉快相處時,音樂變得溫馨而風趣,最後當眾人逃離追逐與外星人回家時,音樂則變得大氣而莊重。通過這些可以看出,本片音樂與劇情結合的相當緊密,是天作之合。此外,孩子們騎自行車與外星人飛行的畫面已經成為經典之中的經典,它現在都可以用來代表外星人。沒有想到,史蒂芬‧史匹堡也能拍攝出如此單純的美。
這種感覺將我們重新帶回童年的狀態,可是,我們就要與E.T.告別了。這場戲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個鏡頭就是,當小男孩希望E.T.留下時,E.T.將手指放在他的額頭上說,“我會在這裡。”最後當飛船在天空中留下一道彩虹時,連小男孩的媽媽也含著淚笑了。這就是幻想的魅力,這就是幻想中的真、善、美的魅力。
我們必須長大,必須告別童年,但我們可以留住童年的記憶、留住童年的幻想,留住童年的真、善、美。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從技術上來說,20年前的特技可以說是即可以幫助我們在銀幕上實現夢想而又不會顯得太過華麗的年代,從表現手法上來說,《E.T.》遠算不上史蒂芬‧史匹堡的成熟之作,很多處理還顯得相當稚嫩。我們應該感謝那個年代,感謝E.T.誕生在那個年代,因為恰恰是這種稚嫩造就了E.T.的靈魂,從史蒂芬‧史匹堡等傑出的電影人開始,電影特技的發展已經不是可以用“飛速”形容的了,我們甚至可以粗略的認為,從那時起,電影開始進入了成熟期,從那時起,我們開始進入信息時代,從那時起,我們開始長大,注定在20年後,也許更早些的時候,與童年告別。
不過,有些人是幸運的,他們雖然也要與童年告別,但他們童年的感覺永遠不會消失,即使在兩鬢斑白的時候,他們也會作與童年一樣的夢。一種純真、一種留戀、一種割舍、一種成長,這就是史蒂芬‧史匹堡想要透過影片傳達給我們的。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孩子幫助E.T.回家的故事,“想回家又回不了”就是影片需要解決的顯在矛盾,但影片的重點卻沒有放在這一矛盾上,這就使得《E.T.》看起來很像一部沒有矛盾的影片,至少以往會在影片中大書特書的矛盾在這部電影中成了附庸。電影並沒有制造大量的“反動作”來阻止“動作”的發展,E.T.與“同胞”聯系的方法很簡單,而且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同時,影片中雖然存在大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矛盾,但史蒂芬‧史匹堡也沒有將他們醜化,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還相當富有人情味。可見,史蒂芬‧史匹堡不是要割裂兩個世界的世界觀,他的重點完全放在了小男孩和E.T.之間,影片面對的真正矛盾是,隨著小男孩幫助E.T.回家,他同E.T.建立起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這種即想讓E.T.回家,又希望它留在身邊的感情成了真正打動我們的元素,這也是它20年後仍然打動人心的原因。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除了那位媽媽以外,所有大人的形像都是不完整的,攝像機的視野最高也沒有超過成人腰部,這時的視角是完全兒童的,而當小男孩和E.T.在萬聖節那天去樹林發送信號之後,大人的形像開始完整,我們看到了片頭那個戴鑰匙的男人的臉,他還告訴小男孩,見到E.T.也是他曾經的夢,在這部電影中,這是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第一次溝通,雖然他們之間仍然隔著一層層的塑料薄膜,也正是在這個時候,E.T.的感覺開始從小男孩身上消失,而他則不斷祈求,希望E.T.能夠留下。當我們開始與成人世界溝通的時候,童趣便會一點點從我們的感覺裡消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
然而史蒂芬‧史匹堡還遠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接下來的影片中,這種心靈上的聯系雖然不存在了,但真、善、美仍然沒有從影片中消失,E.T.仍然活著,而護送E.T.回家的行動也從個人變成了一個團體,能否留住童年是個人的事,而能否留住童年馳騁而美好的幻想則是整個人類的事。孩子們騎著自行車飛過天空的鏡頭雖然不如20年後哈利.波特中類似的鏡頭那麼天馬行空,但這種在繃緊的壓力之後開始的起飛突然給人帶來一種完全釋放的快感,只要你距離自己童年的感覺還不遙遠,這個鏡頭一定會使你童年時所有美好的幻想歷歷在目,你看到的已經不止是他們載著E.T.飛過天空,你看到的屬於你自己的童年圖景,你會為自己曾經的想法驚嘆,你會為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感到甜蜜與興奮。
最後來說電影本身。因為筆者看得版本是2002年的20周年紀念版,1982年版在筆者的印象中已相當模糊。通過這個版本的電影畫面可以看到,2002年版的特效、場景、造型等等各個方面已經與現代電影沒有區別,堪比現在的特效大片了,雖然本片的特效不是賣點。拍攝方式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光線外,音樂也非常出色。在影片前半部分,音樂緊張、凝重,而當外星人與孩子們愉快相處時,音樂變得溫馨而風趣,最後當眾人逃離追逐與外星人回家時,音樂則變得大氣而莊重。通過這些可以看出,本片音樂與劇情結合的相當緊密,是天作之合。此外,孩子們騎自行車與外星人飛行的畫面已經成為經典之中的經典,它現在都可以用來代表外星人。沒有想到,史蒂芬‧史匹堡也能拍攝出如此單純的美。
這種感覺將我們重新帶回童年的狀態,可是,我們就要與E.T.告別了。這場戲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個鏡頭就是,當小男孩希望E.T.留下時,E.T.將手指放在他的額頭上說,“我會在這裡。”最後當飛船在天空中留下一道彩虹時,連小男孩的媽媽也含著淚笑了。這就是幻想的魅力,這就是幻想中的真、善、美的魅力。
我們必須長大,必須告別童年,但我們可以留住童年的記憶、留住童年的幻想,留住童年的真、善、美。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