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奇俠談:英雄與惡的距離,是3000(含劇透)


上回說過《美國隊長》的起起落落,今次就談談《復仇者》要角,《鐵甲奇俠》的前世今生。

《美國隊長》是二戰的精神象徵,《鐵甲奇俠》本身就是越戰、反共的時代產物。原著故事中,講述東尼到戰場視察公司產品時被俘,被迫與同被俘的越南科學家殷森(Yin Sen)為軍閥王秋(Wong Chu)製作武器,最終在殷森捨身協助下,東尼製作機甲反殺王秋成功逃離。

真人電影中,梗概大致相近,背景卻放在波斯灣戰爭。隨著Marvel宇宙愈見豐富,人物故事交錯,東尼的性格就愈來愈塑造出桀傲不馴的作風與缺陷,推動往後的史詩故事。


但要真正了解《Iron Man》,必須了解時隔數十年的兩個創作背景,時值越戰社會撕裂,反共、反戰聲音此起彼落針鋒相對;911引致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反恐、反戰聲浪不絕,彼此質疑。

當代創作人大都對「大美國精神」抱有反思質疑,一來令到《復仇者》中滲入不少女權、種族的描寫,又造就了《鐵甲奇俠3》的一段爭議情節:漫畫中叱咤風雲的「滿大人」在電影版中,竟最後揭曉是幌子假像。


這一描寫,是對反恐戰爭的一大諷刺,尤其布殊時代藉媒體大力宣傳開戰合理性,特朗普同樣被指以社會媒體塑造「假新聞」與恐懼。「我們恐懼的是精心設計的假象。」這一點是原先的《Iron Man》至今的時代反差。

當年的原著《Iron Man》,是不折不扣的反共超級英雄作品,打越共、打蘇聯,更強調了美國人崇尚科技創新,自由精神與物質先進的一體兩面。


「抗越神劇」易寫,「無雙爽殺」吸引,《鐵甲奇俠》的真正魅力,來自在尚武、反戰的鐘擺間「企出企入」。微妙的是,(史達集團)軍工大企業、國家、戰爭的相互關係,一直為美國反戰人士不齒,在劇中,就作為復仇者資金來源加固其合理性,反戰風潮興起後,漫畫就時常反思企業與戰爭走太近的危險。尤其長期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強權、武器科技壟斷,手執利劍往那裡揮?

Iron Man的出身立場,其實容易落入好戰的囹圄,發戰爭財的花花公子,何以如此討好。正是他作為軍火商,擁有了武力與財力,卻沒有追逐權力,正因為他反共反強權,難得地貫徹自己沒有成為強權這一點。

可以說,Iron Man作為英雄與反派的距離,只是他有沒有貫徹自己的不羈。而在電影中更突出他的溫情、人性化,這也是美式軍武精神的一體兩面:大兵回家與子女相擁的畫面。


「我愛你3000」的溫情,就是冰冷武器與有血有肉英雄之間,注入的那份體溫。沒有這一點,又或者東尼在權力欲面前再軟弱一些,《復仇者》的故事就要改寫。

從歷史看,二戰後的世界相對和平,終究也是因為一個有所制約的絕對強者使然。比起《美國隊長》,《鐵甲奇俠》更能突出美國是神是魔的一線之差。好比不羈放縱愛自由的東尼,你可以不認同他某些行動取態,還幸他依舊有所不為,令有Iron Man的世界總比沒有好一些。


《復仇者4》中,東尼一度厭棄戰爭,但求安穩,但終究爭取1400萬分之1的勝算,為修補歷史的失敗而戰,伴隨一句「I am Iron Man」壯烈犧牲。這一背景,正是「伊斯蘭國」肆虐,「左膠」與「另類右派」「英雄內戰」之時,重新述說「戰鬥是為了在邪惡面前保護重視的人」這一價值。

有時不禁想,東尼承傳美國隊長式的捨身固然感人,將一個戰爭意味如此鮮烈的角色寫死,又有沒有弦外之音?

標籤: 鐵甲奇俠  復仇者聯盟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