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尺度最大的電影,放映時觀眾「衝向出口,摔下樓梯,倉皇逃竄」,紛紛離場。在場1500名觀眾,嚇走1200人。這部電影講述一個男孩,為了躲避戰火而四處流浪,目睹人間地獄的殘酷經歷。電影內容包括:戰亂、焚屍、強姦、屠殺、亂倫‧‧‧
所以,建議大家看此片,要做好心理準備,畢竟筆者也是分三次才看完。《The Painted Bird》(Czech: Nabarvené ptáče) ─ 爛蕃茄91%,IMDb7.3分。
《每日郵報》說它「無比墮落」,《綜藝》則將它描述為「毫不留情的殘酷」。《衛報》報道,觀眾們的第一次大規模離場時,影片正播放的內容是:一個男人用勺子把另一個人的雙眼挖了出來,並把它們拿去餵貓。
第二次大規模離席,是電影拍到一個性飢渴的女人一邊勾引小男孩,一邊試圖和山羊發生關係。從海報上,我們看到小男孩被埋在泥土裡,周圍的烏鴉開始在他頭上啄食;如此詭異殘忍的畫面,十分震撼。然而,看完電影你就知道,這只是這場地獄之旅的開始;電影分9個章節,全都是以男孩的視角去展示的。
一開頭,男孩被另一群孩子抓住,搶走了他的羊,然後澆上汽油用火點燃,男孩默默看著羊被活活燒死。看到一開場就是如此殘忍的戲,嚇了一跳,筆者選擇直接將手機鎖屏,因為完全沒有做好預習。
接著再看,這場虐殺只是一連串殘酷事件的起點;男孩回家,奶奶在洗腳時自然死亡。男孩嚇了一跳,不慎打翻燭台,整個房子開始燃燒;於是男孩開始了自己的流浪。
女巫
男孩被村民抓住,因為猶太人的外貌不一樣,而被視為不詳,一頓暴打,隨後送給女巫。
男孩輔助女巫去做驅魔,後來染上傳染病。女巫說男孩體內有惡靈,於是把病重的男孩活埋於地下,只露出頭顱,一群烏鴉分分啄食男孩的那袋,鮮血淋灕;後來男孩去農地工作時,被村民推入河中。
磨坊
長工和磨坊主妻子將男孩救起,男孩成了下等的幫工,做雜工。
磨坊主疑心很重,懷疑長工和妻子偷情。某天他看見公貓和母貓交配,公貓咬著母貓的脖子,遂狂性大發,痛打妻子,並挖掉了長工的眼睛。
看到這裡,很多觀眾紛紛離開電影院;男孩在角落默默看著這場暴行,隨後逃走。在外遇到長工,便把眼珠子放在長工的手裡。
養鳥人
男孩遇到養鳥人,於是給養鳥人做了幫手。
養鳥人把鳥塗成五顏六色,放回天上。其他的鳥看見這只鳥不一樣,群起攻之,同類相殘,把這只不一樣的鳥啄死。 「他會逮住一隻鳥兒,用顏料把它的羽毛塗成彩色,然後放歸鳥群;這隻被塗污的鳥會被同類視為有威脅的異類;於是在群攻中,它被活活殺死。」
這便是電影名字的由來,男孩不也是一隻被凃污的鳥嗎?
養鳥人愛著森林中的瘋女人。瘋女人由於勾引村子裡的孩童,故被圍毆;婦女拿酒瓶扎入其下體致死。 養鳥人見狀,含恨自殺。男孩又一次沒了依靠,繼續流浪。
教徒
男孩跳下火車,躲在鐵軌旁的叢林中;一群猶太人試圖逃跑,被納粹掃射屠殺。
受傷的人被搶去行李,無人搭救。死去之後燒成灰燼;唯一一個活著的姑娘,被納粹士兵強姦致死。男孩躲過一劫,但還是被抓回德軍,後被神父領走,成為神父的隨從;但是教堂其他人不喜歡男孩。
於是神父把男孩送給一個教徒做養子。這個教徒是一個酒販子;酒販子當晚就雞姦了男孩,從此男孩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又被百般折磨。男孩終於學會了反抗,設好陷阱讓酒販子落入鼠穴,被老鼠啃成白骨;但回到教堂的男孩,依然不受待見,神父已死,無人保護他。
最後他因為不小心摔掉了祈禱書,而被其他教徒推進糞坑。
女性癮者
男孩掉入冰封的湖水中,被一女人救起;這個女人和一病重老人生活在一起。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女人有性癮,強暴老人,不久老人便死去。女人又和男孩生了情愫,勉強算是美好。
但是男孩並未發育,不能滿足女人欲求。女人便去找山羊發洩,並刺激男孩;男孩惱羞成怒,割下山羊的頭扔了出去,並逃離了女人。
處刑人
男孩被強盜抓住,送給納粹德軍,被判死刑;一個德國士兵良心發現,自願當處刑人,卻在半路上放走了男孩。
納粹的良心發現,成了這部電影的一個爭議。
屠殺
一群哥薩克騎兵進了村子,焚燒房屋、屠殺村民,姦淫擄掠,一片哀嚎。
然而可笑的是,沒過多久,這些人就被蘇聯軍隊消滅。世道好輪回,強盜也成了亡魂;男孩眼中,戰亂狼煙,刀山火海,人間地獄,罪惡無情,只有血腥,只有弱肉強食。
狙擊手
蘇聯軍隊救下了男孩,讓一個狙擊手照顧他。男孩和狙擊手交了朋友。
男孩一路遇到的不是殺人不眨眼的強盜土匪,就是愚昧暴力的村落,心理殘疾的流民,人面獸心的畜生;反而德國納粹救了他一命,蘇聯軍人又對他極好;明明軍隊才是戰亂的主要暴力,卻有如此反差。這裡美化蘇聯軍隊,不符合歐美的主流,自然又引起歐美人的不滿,故再次引起爭議。
最後,男孩看著狙擊手無差別的射殺無辜村民,給自己的戰友報仇,並告訴男孩,活著就要以牙還牙。狙擊手送給男孩一把手槍,用作防身;沒想到世上最好的禮物,居然是殺人工具。至此,男孩徹底蛻變,純真不再,只有墮落。
殺人
男孩被送到孤兒院,孤兒院清冷孤獨。男孩在市井上被商販冤枉成小偷,被對方欺凌;男孩直接用手槍打死了商販。
逃走的爸爸來接男孩回家;爸爸告訴男孩說,不帶他走是因為留在這裡最安全,並討好男孩求得原諒;男孩冷漠以對,並在窗戶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這部電影改編自波蘭裔美國人Jerzy Kosinski的同名小說;然而電影已經把書中很多內容刪掉;此書獲得過「法國最佳外國小說」「時代週刊評選1923年以來100本最好的小說之一」。
Jerzy Kosinski說,書中的事都是自己在東歐時的親身經歷。但後來這部書被證實,與作者個人經歷無關,是偽造虛構的,因此是虛構小說。順便一提,此書因為醜化了東歐民間,而被波蘭列為禁書。與此同時,因為書中描繪不符合歐美主流意識形態,所以作者在美國也不受歡迎。
導演Václav Marhoul對此不以為然,他表示,自己兩次作為後備軍去過阿富汗,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在盧旺達等難民營工作過;因此,導演見到過很多人間悲劇,和很多幸存的兒童對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但可能是因為拍的太真實,太殘忍,所以觀眾紛紛離場。觀眾可以接受虛構的罪惡,卻對真實的惡恐慌不已,心生不安。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男孩為了生存而四處流浪,看見戰爭中的人,已經喪失人性,連畜生都不如。在戰爭的踐踏下,暴行才是常態,彷彿人間煉獄。整部電影沒有幾句台詞,幾乎是失聲的。大量的外景相對柔和、寬廣、美景如畫。然而在這寬廣的地域裡,充斥著殘忍、淫亂、屠殺。之所以失聲,就是因為男孩目睹了難以形容的苦難;這些經歷都遠遠超過了一個孩子的認知,因此最後男孩的純真泯滅,心中只剩仇恨。
此片的小演員彼得剛剛9歲,導演表示,並沒有讓小演員直接目睹這些殘暴的戲碼,而是單獨拍攝其反應;但男孩最終還是表示,不想當演員了。
電影完整的描繪了一場苦難的地獄之旅;但缺少電影技術,且篇幅過長,不懂取捨,缺乏對情節的掌控。筆其實不太建議大家觀看這部電影,它展示的是一個扭曲殘酷的世界,但是充滿了堆徹、冗長與刻意。
三個小時的時間,觀感疲憊,把世間所有的罪惡壓在一個男孩身上,過於極端;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確實刻畫了一些平時人們不怎麼談到的領域。
有時候總要有人來記錄苦難,是為了警醒後人。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所以,建議大家看此片,要做好心理準備,畢竟筆者也是分三次才看完。《The Painted Bird》(Czech: Nabarvené ptáče) ─ 爛蕃茄91%,IMDb7.3分。
《每日郵報》說它「無比墮落」,《綜藝》則將它描述為「毫不留情的殘酷」。《衛報》報道,觀眾們的第一次大規模離場時,影片正播放的內容是:一個男人用勺子把另一個人的雙眼挖了出來,並把它們拿去餵貓。
第二次大規模離席,是電影拍到一個性飢渴的女人一邊勾引小男孩,一邊試圖和山羊發生關係。從海報上,我們看到小男孩被埋在泥土裡,周圍的烏鴉開始在他頭上啄食;如此詭異殘忍的畫面,十分震撼。然而,看完電影你就知道,這只是這場地獄之旅的開始;電影分9個章節,全都是以男孩的視角去展示的。
一開頭,男孩被另一群孩子抓住,搶走了他的羊,然後澆上汽油用火點燃,男孩默默看著羊被活活燒死。看到一開場就是如此殘忍的戲,嚇了一跳,筆者選擇直接將手機鎖屏,因為完全沒有做好預習。
接著再看,這場虐殺只是一連串殘酷事件的起點;男孩回家,奶奶在洗腳時自然死亡。男孩嚇了一跳,不慎打翻燭台,整個房子開始燃燒;於是男孩開始了自己的流浪。
女巫
男孩被村民抓住,因為猶太人的外貌不一樣,而被視為不詳,一頓暴打,隨後送給女巫。
男孩輔助女巫去做驅魔,後來染上傳染病。女巫說男孩體內有惡靈,於是把病重的男孩活埋於地下,只露出頭顱,一群烏鴉分分啄食男孩的那袋,鮮血淋灕;後來男孩去農地工作時,被村民推入河中。
磨坊
長工和磨坊主妻子將男孩救起,男孩成了下等的幫工,做雜工。
磨坊主疑心很重,懷疑長工和妻子偷情。某天他看見公貓和母貓交配,公貓咬著母貓的脖子,遂狂性大發,痛打妻子,並挖掉了長工的眼睛。
看到這裡,很多觀眾紛紛離開電影院;男孩在角落默默看著這場暴行,隨後逃走。在外遇到長工,便把眼珠子放在長工的手裡。
養鳥人
男孩遇到養鳥人,於是給養鳥人做了幫手。
養鳥人把鳥塗成五顏六色,放回天上。其他的鳥看見這只鳥不一樣,群起攻之,同類相殘,把這只不一樣的鳥啄死。 「他會逮住一隻鳥兒,用顏料把它的羽毛塗成彩色,然後放歸鳥群;這隻被塗污的鳥會被同類視為有威脅的異類;於是在群攻中,它被活活殺死。」
這便是電影名字的由來,男孩不也是一隻被凃污的鳥嗎?
養鳥人愛著森林中的瘋女人。瘋女人由於勾引村子裡的孩童,故被圍毆;婦女拿酒瓶扎入其下體致死。 養鳥人見狀,含恨自殺。男孩又一次沒了依靠,繼續流浪。
教徒
男孩跳下火車,躲在鐵軌旁的叢林中;一群猶太人試圖逃跑,被納粹掃射屠殺。
受傷的人被搶去行李,無人搭救。死去之後燒成灰燼;唯一一個活著的姑娘,被納粹士兵強姦致死。男孩躲過一劫,但還是被抓回德軍,後被神父領走,成為神父的隨從;但是教堂其他人不喜歡男孩。
於是神父把男孩送給一個教徒做養子。這個教徒是一個酒販子;酒販子當晚就雞姦了男孩,從此男孩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又被百般折磨。男孩終於學會了反抗,設好陷阱讓酒販子落入鼠穴,被老鼠啃成白骨;但回到教堂的男孩,依然不受待見,神父已死,無人保護他。
最後他因為不小心摔掉了祈禱書,而被其他教徒推進糞坑。
女性癮者
男孩掉入冰封的湖水中,被一女人救起;這個女人和一病重老人生活在一起。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女人有性癮,強暴老人,不久老人便死去。女人又和男孩生了情愫,勉強算是美好。
但是男孩並未發育,不能滿足女人欲求。女人便去找山羊發洩,並刺激男孩;男孩惱羞成怒,割下山羊的頭扔了出去,並逃離了女人。
處刑人
男孩被強盜抓住,送給納粹德軍,被判死刑;一個德國士兵良心發現,自願當處刑人,卻在半路上放走了男孩。
納粹的良心發現,成了這部電影的一個爭議。
屠殺
一群哥薩克騎兵進了村子,焚燒房屋、屠殺村民,姦淫擄掠,一片哀嚎。
然而可笑的是,沒過多久,這些人就被蘇聯軍隊消滅。世道好輪回,強盜也成了亡魂;男孩眼中,戰亂狼煙,刀山火海,人間地獄,罪惡無情,只有血腥,只有弱肉強食。
狙擊手
蘇聯軍隊救下了男孩,讓一個狙擊手照顧他。男孩和狙擊手交了朋友。
男孩一路遇到的不是殺人不眨眼的強盜土匪,就是愚昧暴力的村落,心理殘疾的流民,人面獸心的畜生;反而德國納粹救了他一命,蘇聯軍人又對他極好;明明軍隊才是戰亂的主要暴力,卻有如此反差。這裡美化蘇聯軍隊,不符合歐美的主流,自然又引起歐美人的不滿,故再次引起爭議。
最後,男孩看著狙擊手無差別的射殺無辜村民,給自己的戰友報仇,並告訴男孩,活著就要以牙還牙。狙擊手送給男孩一把手槍,用作防身;沒想到世上最好的禮物,居然是殺人工具。至此,男孩徹底蛻變,純真不再,只有墮落。
殺人
男孩被送到孤兒院,孤兒院清冷孤獨。男孩在市井上被商販冤枉成小偷,被對方欺凌;男孩直接用手槍打死了商販。
逃走的爸爸來接男孩回家;爸爸告訴男孩說,不帶他走是因為留在這裡最安全,並討好男孩求得原諒;男孩冷漠以對,並在窗戶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這部電影改編自波蘭裔美國人Jerzy Kosinski的同名小說;然而電影已經把書中很多內容刪掉;此書獲得過「法國最佳外國小說」「時代週刊評選1923年以來100本最好的小說之一」。
Jerzy Kosinski說,書中的事都是自己在東歐時的親身經歷。但後來這部書被證實,與作者個人經歷無關,是偽造虛構的,因此是虛構小說。順便一提,此書因為醜化了東歐民間,而被波蘭列為禁書。與此同時,因為書中描繪不符合歐美主流意識形態,所以作者在美國也不受歡迎。
導演Václav Marhoul對此不以為然,他表示,自己兩次作為後備軍去過阿富汗,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在盧旺達等難民營工作過;因此,導演見到過很多人間悲劇,和很多幸存的兒童對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但可能是因為拍的太真實,太殘忍,所以觀眾紛紛離場。觀眾可以接受虛構的罪惡,卻對真實的惡恐慌不已,心生不安。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男孩為了生存而四處流浪,看見戰爭中的人,已經喪失人性,連畜生都不如。在戰爭的踐踏下,暴行才是常態,彷彿人間煉獄。整部電影沒有幾句台詞,幾乎是失聲的。大量的外景相對柔和、寬廣、美景如畫。然而在這寬廣的地域裡,充斥著殘忍、淫亂、屠殺。之所以失聲,就是因為男孩目睹了難以形容的苦難;這些經歷都遠遠超過了一個孩子的認知,因此最後男孩的純真泯滅,心中只剩仇恨。
此片的小演員彼得剛剛9歲,導演表示,並沒有讓小演員直接目睹這些殘暴的戲碼,而是單獨拍攝其反應;但男孩最終還是表示,不想當演員了。
電影完整的描繪了一場苦難的地獄之旅;但缺少電影技術,且篇幅過長,不懂取捨,缺乏對情節的掌控。筆其實不太建議大家觀看這部電影,它展示的是一個扭曲殘酷的世界,但是充滿了堆徹、冗長與刻意。
三個小時的時間,觀感疲憊,把世間所有的罪惡壓在一個男孩身上,過於極端;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確實刻畫了一些平時人們不怎麼談到的領域。
有時候總要有人來記錄苦難,是為了警醒後人。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