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討論女權主義的時候,人們總是滔滔不絕的討論起1960-70年代的女權運動第二次浪潮。似乎總有幾個里程碑式的女人在不斷的被提起:Betty Friedan憑借著《女性的奧秘》喚醒了一群“屬於廚房中的女人”,Gloria Steinem大膽地訴求女性墮胎的權利,還有第一位參選總統的黑人女性Shirley Chisholm試著打破美國的男權統治社會。
然而有女權主義者推動著改革,就會有人站在原地打轉,回望著過去,戀戀不捨地不願向前進。大部分的電影或是電視劇都刻畫了那一群激進的改革派舉著牌子在國會門口游行,卻總忽視了站在歷史另一邊的那群不願改變的人們。
最近,剛剛上映的《美國夫人》(Mrs. America)就提供了一個比較獨特的角度,它交錯穿插了反女權主義和女權主義的兩方視角,以這樣的手法勾勒出那個轟轟烈烈的激進年代,讓觀眾得以窺見一個更多元化的女權主義。
Cate Blanchett飾演的Phyllis Schlafly是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她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 ERA (Equal Rights Amendment),認為“平權”不僅會將女性從家庭的庇護中拽出,還會將女性引向強制性兵役,最終破壞美國的政治文化傳統。在那個動蕩年代,她不屑於討論女權主義,她認為有許多比平權法案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說美國的核限制協定,和美國的國土安全。
但Phyllis Schlafly其實是個充滿矛盾的角色。
她聲稱自己從未收到過性別歧視,但在劇情中偏見與刻板印象無處不在。在第一集開場的比基尼秀上她大露長腿,在全是男性的會議中她的聲音幾乎被忽視,甚至被要求著為會議記錄筆記,在她告訴丈夫自己將要競選議員的時候,丈夫讓她不要拋棄家庭;在第二集的會議中她給每一個男性議員分發家裡做的麵包,宣揚女性在廚房的重要性‧‧‧
她在男權社會中苟延殘喘,卻依然希望男性能做自己的保護傘。
最諷刺片段就是當Schlafly作為唯一一名女性走入全是男性的會議室,大家都身為議員,自己卻因為女性的身份被要求做與秘書同等的事情。潛台詞就是,雖然我們都是議員,但因為你是女性,所以你就應該乾秘書乾的事。當她走出門外與秘書交談,迴首望見裡面香煙煙霧繚繞,一群西裝革履的男性在自己缺席的這幾分鐘還不忘記交談,似乎自己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可有可無。這扇門不僅僅隔開了議員和秘書,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在政治領域,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外。不知道Schlafly看到議員們在交談的那一瞬間是否有感覺到“性別歧視”存在?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就是當秘書遞給Schlafly筆記的時候,誤以為她還未婚用了(Ms.)。就像是人們普遍認為已婚並且有了孩子的女性就應該呆在家中相夫教子,似乎政治與她們無關。Schlafly臉色立馬一變,嚴肅地糾正她“是Mrs. Schalfly“,強調了自己已經結婚。身為一個反女權主義者,卻背道而馳乾著傳統意義上女性不會乾的事,不得不讓人深思:是不是Schlafly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女權主義,只是自己還未發現?
又或許Schlafly這樣聰明的政客,是不會意識不到性別歧視的存在,特別是在自己正在經歷歧視的時候。第一集中她滿臉的隱忍就暗示了她對於區別對待的不爽,只是在那個時候Schlafly有別的關註點,比起歧視,她更關注國土安全。
在這場平權法案的另一邊是Gloria Steinem,她是《紐約》雜志的專欄作家並且創辦了美國著名女權雜志《Ms.》。
第二集是隨著Gloria Steinem的出場而開始的,她在媒體記者的閃光燈下閃閃發光,與Schlafly不同,她關注女性權利,她是平權法案的一線支持者,她表達對墮胎權利的支持,認為每個女性都有權利支配自己的身體。
在第二集的一開場,我們就看到了記者圍繞著她詢問關於墮胎法的看法,並且整個第二集都刻畫了以Gloria為首的女權主義者們是如何與Schlafly為首的草根家庭主婦們作鬥爭,拉攏議員們。一邊迫切地希望平權法案的通過,一邊百般阻撓。
隨著這場戰鬥越來越激烈,第二集的最後觀眾們終於得以回看Gloria年輕時候的經歷,原來當時年輕的她因為美國墮胎法沒有通過,她不得不遠渡重洋去英國墮胎。
英國當時只允許懷孕影響到身體健康的女性墮胎,而英國的醫生瞭解了當時二十二歲的Gloria因為不想被孩子和婚姻禁錮而選擇墮胎後,對她說了一段話:“你永遠也不能和別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本以為這一幕可能是為了劇情需要而誇張了,但隨後我發現,這是格洛麗亞在自傳中記錄下的真實事件。在自傳的開始,有這麼一段話:
倫敦的Dr. John Sharpe於1957年(即英國醫生可以以除女性健康以外,任何其他方式合法地進行流產的十年之前)冒著巨大的風險向一位22歲去印度路上的美國人給予墮胎手術。他只知道她毀了婚約,只為尋求未知的命運,所以說:“你必須向我保證兩件事。首先,你不會告訴任何人我的名字。其次,你將做自己想做的事。”親愛的Dr. Sharpe,我相信在當時就知道法律並不公正的您,不會介意我在您去世後這麼久後說:
我盡全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這本書為您而寫。
第二集的這個小插曲同時也是第二集的高光時刻,讓讀者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Gloria為何執著於女性墮胎權,和當時女性對於自己身體的無能為力。如果說第二集是女權與反女權的激流暗涌,那第三集就是兩方的正面交鋒。Shirley Chisholm正式開始她的總統競選之路,而在另一方Schlafly也將她的反平權組織(Anti-ERA)從草根升級為了全國性廣為人知的組織。
這一集的關注人物主要在Shirley Chisholm,美國第一位競選總統的黑人女性,在那個年代,她不僅需要戰勝這個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更多的還有這個對於黑人不友好的社會對於黑人的偏見。她堅定的認為“在這個國家,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在競選總統“是一個謊言,誠然,這個國家的歷史上的總統都是白人男性,平等的權利的前提似乎是:你得是個白人男性。於是Shirley Chisholm決定成為開路先鋒,決定打破這個系統的不平等。
就在Shirley Chisholm和女權主義者們為了ERA奔波,為了選票而操勞的時候,在另一邊是Schlafly和她的全國性反平權法案組織的集會,她們始終認為平權法案會侵害女性的權利。
除此之外,Shirley Chisholm的競選也不是十分順利,作為唯一的女性候選人,她的競爭力始終比不過另外的候選人。她最終放棄了自己的競選,和民主黨候選人George McGovern並肩作戰,最終打敗了尼克松。雖說Shirley Chisholm退出競選可能看似是女權主義的一次失敗,但是George McGovern支持墮胎的權利,他在很多觀念上是和女權主義者的想法一致的。
第三集的最後一刻,觀眾們看著George McGovern走向總統的舞臺,雖然心中稍有失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光榮的一刻,Shirley Chisholm是站在George McGovern的身邊的人。
雖然她自己作為候選人失敗了,但是她成功的喚醒了女性,成功的把性別平等往前推了一步。在他們牽起手向大眾揮手的那一刻,這個選舉結果就註定了是在當時年代下對於Shirley Chisholm她們最好的結果。在那一刻,女性和男性,白人和黑人,終於可以一起站在那個對於女性和黑人看似遙不可及的舞臺上了。
希望這部劇可以讓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回頭看看當時為了性別平等做出巨大貢獻的女性們,也讓我們想一想,我們離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到底還有多遠。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然而有女權主義者推動著改革,就會有人站在原地打轉,回望著過去,戀戀不捨地不願向前進。大部分的電影或是電視劇都刻畫了那一群激進的改革派舉著牌子在國會門口游行,卻總忽視了站在歷史另一邊的那群不願改變的人們。
最近,剛剛上映的《美國夫人》(Mrs. America)就提供了一個比較獨特的角度,它交錯穿插了反女權主義和女權主義的兩方視角,以這樣的手法勾勒出那個轟轟烈烈的激進年代,讓觀眾得以窺見一個更多元化的女權主義。
Cate Blanchett飾演的Phyllis Schlafly是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她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 ERA (Equal Rights Amendment),認為“平權”不僅會將女性從家庭的庇護中拽出,還會將女性引向強制性兵役,最終破壞美國的政治文化傳統。在那個動蕩年代,她不屑於討論女權主義,她認為有許多比平權法案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說美國的核限制協定,和美國的國土安全。
但Phyllis Schlafly其實是個充滿矛盾的角色。
她聲稱自己從未收到過性別歧視,但在劇情中偏見與刻板印象無處不在。在第一集開場的比基尼秀上她大露長腿,在全是男性的會議中她的聲音幾乎被忽視,甚至被要求著為會議記錄筆記,在她告訴丈夫自己將要競選議員的時候,丈夫讓她不要拋棄家庭;在第二集的會議中她給每一個男性議員分發家裡做的麵包,宣揚女性在廚房的重要性‧‧‧
她在男權社會中苟延殘喘,卻依然希望男性能做自己的保護傘。
最諷刺片段就是當Schlafly作為唯一一名女性走入全是男性的會議室,大家都身為議員,自己卻因為女性的身份被要求做與秘書同等的事情。潛台詞就是,雖然我們都是議員,但因為你是女性,所以你就應該乾秘書乾的事。當她走出門外與秘書交談,迴首望見裡面香煙煙霧繚繞,一群西裝革履的男性在自己缺席的這幾分鐘還不忘記交談,似乎自己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可有可無。這扇門不僅僅隔開了議員和秘書,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在政治領域,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外。不知道Schlafly看到議員們在交談的那一瞬間是否有感覺到“性別歧視”存在?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就是當秘書遞給Schlafly筆記的時候,誤以為她還未婚用了(Ms.)。就像是人們普遍認為已婚並且有了孩子的女性就應該呆在家中相夫教子,似乎政治與她們無關。Schlafly臉色立馬一變,嚴肅地糾正她“是Mrs. Schalfly“,強調了自己已經結婚。身為一個反女權主義者,卻背道而馳乾著傳統意義上女性不會乾的事,不得不讓人深思:是不是Schlafly內心深處藏著一個女權主義,只是自己還未發現?
又或許Schlafly這樣聰明的政客,是不會意識不到性別歧視的存在,特別是在自己正在經歷歧視的時候。第一集中她滿臉的隱忍就暗示了她對於區別對待的不爽,只是在那個時候Schlafly有別的關註點,比起歧視,她更關注國土安全。
在這場平權法案的另一邊是Gloria Steinem,她是《紐約》雜志的專欄作家並且創辦了美國著名女權雜志《Ms.》。
第二集是隨著Gloria Steinem的出場而開始的,她在媒體記者的閃光燈下閃閃發光,與Schlafly不同,她關注女性權利,她是平權法案的一線支持者,她表達對墮胎權利的支持,認為每個女性都有權利支配自己的身體。
在第二集的一開場,我們就看到了記者圍繞著她詢問關於墮胎法的看法,並且整個第二集都刻畫了以Gloria為首的女權主義者們是如何與Schlafly為首的草根家庭主婦們作鬥爭,拉攏議員們。一邊迫切地希望平權法案的通過,一邊百般阻撓。
隨著這場戰鬥越來越激烈,第二集的最後觀眾們終於得以回看Gloria年輕時候的經歷,原來當時年輕的她因為美國墮胎法沒有通過,她不得不遠渡重洋去英國墮胎。
英國當時只允許懷孕影響到身體健康的女性墮胎,而英國的醫生瞭解了當時二十二歲的Gloria因為不想被孩子和婚姻禁錮而選擇墮胎後,對她說了一段話:“你永遠也不能和別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本以為這一幕可能是為了劇情需要而誇張了,但隨後我發現,這是格洛麗亞在自傳中記錄下的真實事件。在自傳的開始,有這麼一段話:
倫敦的Dr. John Sharpe於1957年(即英國醫生可以以除女性健康以外,任何其他方式合法地進行流產的十年之前)冒著巨大的風險向一位22歲去印度路上的美國人給予墮胎手術。他只知道她毀了婚約,只為尋求未知的命運,所以說:“你必須向我保證兩件事。首先,你不會告訴任何人我的名字。其次,你將做自己想做的事。”親愛的Dr. Sharpe,我相信在當時就知道法律並不公正的您,不會介意我在您去世後這麼久後說:
我盡全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這本書為您而寫。
第二集的這個小插曲同時也是第二集的高光時刻,讓讀者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Gloria為何執著於女性墮胎權,和當時女性對於自己身體的無能為力。如果說第二集是女權與反女權的激流暗涌,那第三集就是兩方的正面交鋒。Shirley Chisholm正式開始她的總統競選之路,而在另一方Schlafly也將她的反平權組織(Anti-ERA)從草根升級為了全國性廣為人知的組織。
這一集的關注人物主要在Shirley Chisholm,美國第一位競選總統的黑人女性,在那個年代,她不僅需要戰勝這個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更多的還有這個對於黑人不友好的社會對於黑人的偏見。她堅定的認為“在這個國家,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在競選總統“是一個謊言,誠然,這個國家的歷史上的總統都是白人男性,平等的權利的前提似乎是:你得是個白人男性。於是Shirley Chisholm決定成為開路先鋒,決定打破這個系統的不平等。
就在Shirley Chisholm和女權主義者們為了ERA奔波,為了選票而操勞的時候,在另一邊是Schlafly和她的全國性反平權法案組織的集會,她們始終認為平權法案會侵害女性的權利。
除此之外,Shirley Chisholm的競選也不是十分順利,作為唯一的女性候選人,她的競爭力始終比不過另外的候選人。她最終放棄了自己的競選,和民主黨候選人George McGovern並肩作戰,最終打敗了尼克松。雖說Shirley Chisholm退出競選可能看似是女權主義的一次失敗,但是George McGovern支持墮胎的權利,他在很多觀念上是和女權主義者的想法一致的。
第三集的最後一刻,觀眾們看著George McGovern走向總統的舞臺,雖然心中稍有失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光榮的一刻,Shirley Chisholm是站在George McGovern的身邊的人。
雖然她自己作為候選人失敗了,但是她成功的喚醒了女性,成功的把性別平等往前推了一步。在他們牽起手向大眾揮手的那一刻,這個選舉結果就註定了是在當時年代下對於Shirley Chisholm她們最好的結果。在那一刻,女性和男性,白人和黑人,終於可以一起站在那個對於女性和黑人看似遙不可及的舞臺上了。
希望這部劇可以讓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回頭看看當時為了性別平等做出巨大貢獻的女性們,也讓我們想一想,我們離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到底還有多遠。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