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黑鏡》被Netflix接手以來,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熱度直線上升,但是在網友中的爭議也從未停止過。隨著集數不斷增加,很多人也開始質疑《黑鏡》的編劇是否窮黔驢技窮,而後面的內容也只會更加無趣。沒想到的是,雖然早就有一些傳聞,但網飛真的在這一特輯中做出如此冒險的一步——讓觀眾自行選擇和操控劇情的走向。
《黑鏡》的創造者在Chanel 4時期,就說過,標題的黑鏡其實指代我們如今的手機,電腦,平板等一系列科技產品。在熒幕熄滅之後,倒映著我們的面孔,就像一面黑色的鏡子。在之前的《黑鏡》之中,我們和劇集中的人物隔著一層薄薄的黑色玻璃,看著他們的故事,是如何成為未來的寓言或是警示。然而這一特輯中,雖然這層黑色的玻璃依然還在,但是觀眾卻第一次成為故事和劇情的一部分。即便故事的年代設定在80年代,但卻是觀眾和劇中人物最接近的一次。
無論是銀幕上的影視作品,還是熒幕中的電視劇集,打破第四堵牆的方式已經不再有新意。 《紙牌屋》中木下總統將此功能用的出神入化,在最後一季卻因為Claire角色對其的濫用,反而成為累贅。如今的《黑鏡》,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讓劇中的人物轉過頭對著熒幕外的你說話。而是讓熒幕之外的你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其中,甚至是“操控”劇中的主角。
在開始,我們留給觀眾的可能還只是,早餐吃什麼?音樂聽什麼?這種簡單的選項。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劇中人物的台詞或多或少開始暗示觀眾的存在,指出不同的時間線,暗示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操作。我個人沒有想到的是,到後期,我們直接出現在劇中的熒幕之上。此時,觀眾對著一個熒幕看著劇中人物的故事;而劇中人物也透過一個熒幕,感受到觀眾的存在。這一刻,熒幕前後、裡外,交織在一起,不分你我,這是不是非常《黑鏡》的做法呢?特別是未來內容的引入,直接將《潘達斯奈基》放入《潘達斯奈基》之中,已經完全模糊現實與劇集的邊界。
如果說,本特輯要是單獨挑出一條故事線,做成一集90分鐘的小特輯,那麼這個劇情並不驚艷,也不足以打動《黑鏡》長期以來的觀眾與粉絲。但是當用觀眾用這種形式參與其中,主導劇情的走向和趨勢之後,一切都變得更為有趣。
在很多影視作品,或是之前的《黑鏡》中,常有觀眾咒罵劇中人物和角色的行為、動機、或是智商。特別是很多恐怖片中,我們一邊叫著“別進去!快逃!”,但是劇中的人物偏要進入那個房間之中。身為一個局外人,我們很多時候會去剖析和指責劇中人物的錯誤決定。然而在《潘達斯奈基》中,劇中很多關鍵的節點,都是由觀眾做出的選擇。這樣一旦通往糟糕的結局,觀眾也只會思索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那麼此時,究竟誰是編劇呢,是《黑鏡》的原編劇,還是觀眾自身。如果觀眾此時對劇情走勢的不滿,是應當怪罪於他們自身的選擇,還是責怪編劇呢。這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畢竟在傳統的作品中並不存在這個困境。
其實可以理解本特輯在編劇上的難度,不僅是需要考慮到不同的支線和結局,還得考慮到如何為了這種模式對劇情的調整與設定。從技術操作上來講,這種模式早就在遊戲界見怪不怪了,但是如何編輯到劇集中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對此,拍攝方式和剪輯難度也很大,在觀眾做出選擇後,新的素材要無縫跟進劇情,不能出現明顯的斷裂。
說到底,《潘達斯奈基》和很多《黑鏡》單集討論的內容,從不僅是科技,而是已經上升到哲學中對“自由意志”的探討。是否真正存在自由意志,一直就是很多人所討論乃至辯論的話題。在《潘達斯奈基》之中,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劇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從大到小,都收到觀眾的操縱和影響。以至於男主最後直接質問觀眾,他應該怎麼辦。況且,我們無論如何拼湊,最終的結果都是在這300多分鐘的素材之內,你自認為排列組合出的90分鐘,也只是在這個大拼盤中的一小部分。從一開始,我們的選擇就是固定的,唯一留給我們,就是選的方式。
如果你的人生中,很多大事、很多錯誤,都給你再來一次的機會呢?你會如何選擇?相比我們對這個話題已經不陌生了,很多穿越時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這樣的討論。在《潘達斯奈基》中,觀眾經常由機會在做出錯誤的選擇之後回到某一時間段,重新選擇。但我們往往會發現,有時,重新選擇也是通向相同的結果,或是更可怕的情況,通往更差的結果。
你的選擇可能引導向一個非常《黑鏡》非常有趣的故事線和結局。也可能,通往一個無趣平緩的結局。你的觀影體驗,和劇中的遊戲一樣,隨著不同的選擇,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打分。劇中,很多小的決策,比如選歌曲,選早餐,看起來好像無關緊要,但可能導致的確實劇情線的變更。就好似我們生活之中,往往一些最為微小,最不起眼的決定,卻對我們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
本劇中,不僅致敬了之前《黑鏡》的內容,更是包含和折射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比如《The Matrix》,更大的一個世界包裹熒幕之中的世界。會不會我們現在所處在的這個世界之外,也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和我們的距離僅僅只是一片黑色玻璃的距離。是否我們在玩轉《潘達斯奈基》中角色的同時,也有人在玩轉我們的世界。其次,某幾個場景讓筆者想到《The Truman Show》,特別是劇中的PAC組織。多個劇組搭建和設定的場景,體現出男主的生活可能是被監控和操縱。而且他的生活一直在被直播,就像現在我們在看他的生活一樣。
本片在製作上無可挑剔,顆粒感,復古的攝影,以及80s的佈景製作,都是Netflix的水準之內。而Fionn Whitehead也演得很好,很多地方的細節表演都很出彩。特別是不同的選擇導致的不同結果之後,他的神態表情也跟著轉變。
《潘達斯奈基》很好避免觀眾看完一部劇或電影就結束的狀況,因為我們不會僅在90分鐘後就停下。觀眾會反复點開去探索其他潛在的可能和結局。比起直接甩出一部300分鐘的網劇,最終觀眾耗費在《潘達斯奈基》上的時間可能遠超過300分鐘。
那麼這種模式會是劇集或者電影的未來嗎?筆者想,VR和其他技術的出現,肯定會出現更多類似這樣的劇集。或許某一天我們還能夠帶上VR,像體驗《西部世界》一樣體驗一集《黑鏡》。然而,這樣模式的新鮮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夠和遊戲做出明顯的區分,那麼可能無法取得太大的發展和成功。
但是目前來看,《潘達斯奈基》顯然是有趣且新鮮的。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黑鏡》的創造者在Chanel 4時期,就說過,標題的黑鏡其實指代我們如今的手機,電腦,平板等一系列科技產品。在熒幕熄滅之後,倒映著我們的面孔,就像一面黑色的鏡子。在之前的《黑鏡》之中,我們和劇集中的人物隔著一層薄薄的黑色玻璃,看著他們的故事,是如何成為未來的寓言或是警示。然而這一特輯中,雖然這層黑色的玻璃依然還在,但是觀眾卻第一次成為故事和劇情的一部分。即便故事的年代設定在80年代,但卻是觀眾和劇中人物最接近的一次。
無論是銀幕上的影視作品,還是熒幕中的電視劇集,打破第四堵牆的方式已經不再有新意。 《紙牌屋》中木下總統將此功能用的出神入化,在最後一季卻因為Claire角色對其的濫用,反而成為累贅。如今的《黑鏡》,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讓劇中的人物轉過頭對著熒幕外的你說話。而是讓熒幕之外的你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其中,甚至是“操控”劇中的主角。
在開始,我們留給觀眾的可能還只是,早餐吃什麼?音樂聽什麼?這種簡單的選項。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劇中人物的台詞或多或少開始暗示觀眾的存在,指出不同的時間線,暗示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操作。我個人沒有想到的是,到後期,我們直接出現在劇中的熒幕之上。此時,觀眾對著一個熒幕看著劇中人物的故事;而劇中人物也透過一個熒幕,感受到觀眾的存在。這一刻,熒幕前後、裡外,交織在一起,不分你我,這是不是非常《黑鏡》的做法呢?特別是未來內容的引入,直接將《潘達斯奈基》放入《潘達斯奈基》之中,已經完全模糊現實與劇集的邊界。
如果說,本特輯要是單獨挑出一條故事線,做成一集90分鐘的小特輯,那麼這個劇情並不驚艷,也不足以打動《黑鏡》長期以來的觀眾與粉絲。但是當用觀眾用這種形式參與其中,主導劇情的走向和趨勢之後,一切都變得更為有趣。
在很多影視作品,或是之前的《黑鏡》中,常有觀眾咒罵劇中人物和角色的行為、動機、或是智商。特別是很多恐怖片中,我們一邊叫著“別進去!快逃!”,但是劇中的人物偏要進入那個房間之中。身為一個局外人,我們很多時候會去剖析和指責劇中人物的錯誤決定。然而在《潘達斯奈基》中,劇中很多關鍵的節點,都是由觀眾做出的選擇。這樣一旦通往糟糕的結局,觀眾也只會思索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那麼此時,究竟誰是編劇呢,是《黑鏡》的原編劇,還是觀眾自身。如果觀眾此時對劇情走勢的不滿,是應當怪罪於他們自身的選擇,還是責怪編劇呢。這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畢竟在傳統的作品中並不存在這個困境。
其實可以理解本特輯在編劇上的難度,不僅是需要考慮到不同的支線和結局,還得考慮到如何為了這種模式對劇情的調整與設定。從技術操作上來講,這種模式早就在遊戲界見怪不怪了,但是如何編輯到劇集中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對此,拍攝方式和剪輯難度也很大,在觀眾做出選擇後,新的素材要無縫跟進劇情,不能出現明顯的斷裂。
說到底,《潘達斯奈基》和很多《黑鏡》單集討論的內容,從不僅是科技,而是已經上升到哲學中對“自由意志”的探討。是否真正存在自由意志,一直就是很多人所討論乃至辯論的話題。在《潘達斯奈基》之中,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劇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從大到小,都收到觀眾的操縱和影響。以至於男主最後直接質問觀眾,他應該怎麼辦。況且,我們無論如何拼湊,最終的結果都是在這300多分鐘的素材之內,你自認為排列組合出的90分鐘,也只是在這個大拼盤中的一小部分。從一開始,我們的選擇就是固定的,唯一留給我們,就是選的方式。
如果你的人生中,很多大事、很多錯誤,都給你再來一次的機會呢?你會如何選擇?相比我們對這個話題已經不陌生了,很多穿越時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這樣的討論。在《潘達斯奈基》中,觀眾經常由機會在做出錯誤的選擇之後回到某一時間段,重新選擇。但我們往往會發現,有時,重新選擇也是通向相同的結果,或是更可怕的情況,通往更差的結果。
你的選擇可能引導向一個非常《黑鏡》非常有趣的故事線和結局。也可能,通往一個無趣平緩的結局。你的觀影體驗,和劇中的遊戲一樣,隨著不同的選擇,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打分。劇中,很多小的決策,比如選歌曲,選早餐,看起來好像無關緊要,但可能導致的確實劇情線的變更。就好似我們生活之中,往往一些最為微小,最不起眼的決定,卻對我們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
本劇中,不僅致敬了之前《黑鏡》的內容,更是包含和折射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比如《The Matrix》,更大的一個世界包裹熒幕之中的世界。會不會我們現在所處在的這個世界之外,也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和我們的距離僅僅只是一片黑色玻璃的距離。是否我們在玩轉《潘達斯奈基》中角色的同時,也有人在玩轉我們的世界。其次,某幾個場景讓筆者想到《The Truman Show》,特別是劇中的PAC組織。多個劇組搭建和設定的場景,體現出男主的生活可能是被監控和操縱。而且他的生活一直在被直播,就像現在我們在看他的生活一樣。
本片在製作上無可挑剔,顆粒感,復古的攝影,以及80s的佈景製作,都是Netflix的水準之內。而Fionn Whitehead也演得很好,很多地方的細節表演都很出彩。特別是不同的選擇導致的不同結果之後,他的神態表情也跟著轉變。
《潘達斯奈基》很好避免觀眾看完一部劇或電影就結束的狀況,因為我們不會僅在90分鐘後就停下。觀眾會反复點開去探索其他潛在的可能和結局。比起直接甩出一部300分鐘的網劇,最終觀眾耗費在《潘達斯奈基》上的時間可能遠超過300分鐘。
那麼這種模式會是劇集或者電影的未來嗎?筆者想,VR和其他技術的出現,肯定會出現更多類似這樣的劇集。或許某一天我們還能夠帶上VR,像體驗《西部世界》一樣體驗一集《黑鏡》。然而,這樣模式的新鮮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夠和遊戲做出明顯的區分,那麼可能無法取得太大的發展和成功。
但是目前來看,《潘達斯奈基》顯然是有趣且新鮮的。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