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命脈

靜觀世界 於 28/01/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我一直頗喜歡上海,覺得它比北京新,沒深圳雜。比大陸其他城市更富有、更洋化,屬於最似香港的一個大陸城市。但近年就連創投公司都普遍不喜歡投上海的公司,認爲沒有發展性。

據知乎網友"肥肥貓"所說, 對高級品味的追求、對低級品味的鄙視是天生混在在上海人血液裏的。他們很難忍着噁心去做那些自己所鄙視的事情: 這個城市氣質就是鄙視互聯網業、產品設計、實體經濟。呵呵, 這點頗像香港。
但凡做大的上海企業,也總是逃不出被人兼併的命運:本來上海出了個土豆,最後被優酷收購。大衆點評本該是上海最有希望的公司,結果被美團合併,管理層出局。有些人自我安慰說上海靠的是金融地產,這其實是格局和眼界不夠才會有的看法。

上海人上到政府官員,下到街坊大叔,都對外資往往充滿了無限的敬仰,而對民營經濟留下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村炮和土鱉的階段。這種偏見造成了整個城市的高級打工仔文化成爲主流價值觀。

上海香港本來就是難兄難弟。

今天的香港沒有什麼大品牌,年輕初創企業難以生存,多年老字號漸漸消失。現時市值數百億的DJI ,初創者在科大畢業後為什麼放棄香港作基地,跑到一河之隔的深圳?怕且都是創業成本高的原因吧。大家都很清楚, 地產金融霸權的香港,容不下實體經濟、初創公司的發展。不過最吊詭的是, 大富豪夜總會都難逃倒閉的命運。

人人搞金融、地產,財富集中在0.000001% 的資本家手上,年輕人失去往上流機會。官迫民反,造反有理。

馬克思的<資本論>早在百年前已經指出, 資本家為了把自己所得利益最大化 , 必然會設法使打工仔永遠只能賺取足夠養活自己的錢。以香港為例, 鼓吹消費主義、推高樓價阻止打工仔成為小資本家就是完美的示範。由於打工仔把大部份收入用於供樓, 永遠只能賺取足夠過活的錢, 在樓價上升, 儲蓄下降的假設下, 由勞動者進身成為資本階層的梯度擴大。近日一條很火熱的新聞指出, 一個普通香港家庭, 不吃不喝19年才能買到一層樓。這個研究的準確性筆者不判斷, 不過假如果馬克思是香港人, 應該都會瞠目結舌。即使他能夠順利成為香港人崇拜的金融才俊, 但由於沒有顯赫的家世, 亦需要 24小時瘋狂工作, 恐怕未必寫出資本論。

由於不能安居樂業, 沒能力的人都想逃離這座城市時。此外, 政治因素亦嚇怕了有能力的一群人。當人才不斷流失,即意味著城市必然會失去往上的動力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