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本小説,比它的電影還要贊!

有意思吧 於 23/06/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當一部小説變成電影搬上銀幕的時候,更多的人選擇去看電影而不是看小説,畢竟小説要看好久,花費很多時間,電影只要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電影所充滿的華麗的特效也是小説所比不上的。可是電影裏所表現出的內容往往只是小説中很少的部分,小編為大家推薦幾部在看電影之前應該讀的幾部原著。

1.《蘇西的世界(The Lovely Bones)》(Alice Sebold 2002年)


小説講述的是14歲的女孩蘇西在回家路上被殘忍的殺害後,她的家庭如何從崩潰到重新開始生活的故事。電影為了適宜青少年觀看刪節了大部分關於蘇西被強姦肢解的劇情,從而也影響到了後期劇情的發展,看過小説之後會發現主人公的表現下隱藏了更多的故事,這點是電影所無法表現出來的。


2.《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茱迪·皮考特 2004年)


十三歲的安娜是基因技術的產物,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給患有白血病的姐姐提供她所需要的一切,當姐姐需要移植一顆腎臟的時候,安娜將她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小説着重描寫的是每個人心中的陰暗面,電影則儘量向積極地方面去寫。電影向小説學習使每個人都有旁白,但是旁白大部分都給了主角,而配角們的旁白則少的可憐,因此並沒有使小説中原來所要表達的內涵表現出來。


3.《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約翰·葛林 2012)


講述了兩個罹患癌症的少年之間有關“愛情”、“生命”和“死亡”的故事。小説和電影都比較舒緩,在鏡頭裏可以看到原著的影子,然而電影過於細緻的描寫兩人之間美好而不易的愛情故事,而忘記了這個故事身後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4.《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湯瑪斯·哈里斯 1988年)


小説講述的是初出茅廬的女主人公FBI探員克麗絲·史達琳和「野牛比爾」之間的較量,為了瞭解案犯的心理,她向邪惡的天才漢尼拔·萊克特醫生尋找線索。電影中省略了許多對於細節的描寫,需要觀眾去想,小説則事無鉅細的為讀者描繪了裏面的細節,給讀者更多的是回味。


5.《失蹤罪(Gone Girl)》(吉莉安·弗琳 2012)


心愛的枕邊人可能是殺死自己的兇手,到底他是一個怎樣的人?電影中為了用更多的墨水描寫主人公,於是將不重要的細節刪除殆盡,使觀眾很難在電影中摸索清除主人公性格變化的原因,以及事件的發生的原因也要細細揣摩。


6.《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J·R·R·托爾金 1954年)


小説講述了中土世界第三紀元末魔戒聖戰時期,自由人民為反抗索倫追求自由而誓死抵抗黑暗的故事。電影將原著做了很大的修改,摒棄了原著的特色之後使用刪減的劇本拍攝的場面宏大的電影,看過原著會發現電影描寫出的感情少得可憐。


7.《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丹·布朗 2006年)


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參與一起盧浮宮謀殺案引出的一系列離奇事件。電影中將所有的推理都弱化了一遍,並且很多沒有給出解釋,可能觀眾在沒有讀原著之前會造成一些困擾,小説中將推理的細節清晰地描述出來,使讀者在閲讀的時候更容易感受到劇情的嚴謹性。


8.《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蘇珊·柯林斯 2008年)


故事主要講了「施惠國」為了防止人民產生暴動之心而進行的一場慘無人道的比賽。電影中丟失了大部分的人物性格,由於前期鋪墊不夠所以會顯得對人物的描寫略顯單薄,小説從對人物的刻畫以及所能表現的畫面感來説都要比電影更出眾。


9.《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C·S·路易斯 1950年)


講述了 Pevensie 家的四個小孩意外進入一個稱為納尼亞的異世界,並在那裏經歷了一連串的冒險故事。與《哈利波特》類似,在閲讀過原著之後再進行對影片的觀看的話會體會到更多的細節以及作者在書中並未直接表達的感情。


10.《哈利波特(Harry Potter)》(J·K·羅琳 1997年)


描寫了作為魔法師的哈利波特進入霍格華茲魔法學校後發生的事情。當看過原著之後會發現,電影和原著真正的融合到了一起,可以在電影中發現原著所沒有的視覺衝擊力,但也會在原著中品嚐到電影缺少的細節和邏輯。


資料來源:有意思吧(u148)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