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 ‧ 入戲院前的準備

野性聚餐 於 18/05/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一齣電影總會有一個主角,但很多電影的主角卻不是人類。哥斯拉當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些非人類主角,就是這類電影的最重要主線,往往也是吸引觀眾買票入場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所有其他的原素都必須要成為綠葉,電影的劇情更無可避免會受到局限,結果劇情只能朝兩個方向發展:令觀眾極端地同情,或恐懼主角。


同情或恐懼,兩者的例子均不勝枚舉。前者近年有2011年上映,以馬為主角的《雷霆戰駒》,以及一系列動物電影,如《導盲犬小Q》等,但要數經典,還看由史堤芬史匹堡執導、講外星人和地球小孩交朋友的《E.T.》;恐懼的例子更多,《異形》(Alien)、《鐵血戰士》(Predator),《未來戰士》(Terminator)系列,就連《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及《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13th)都算。


把這類電影的目標非常清晰,只要能把觀眾的同情或恐懼,其中一種情緒牽動到極至,就算成功了。同情和恐懼,兩種電影風格迴異,但若要拿來比較的話,前者總是更容易登堂入室,後者雖然讓觀眾看得更刺激,更容易拍成續集,但劇情卻很難避免重覆,結果往往會淪為賣弄血腥的純粹官能刺激電影。因此《猛鬼街》、《黑色星期五》等,也只有第一集會被奉為經典。


在同情和恐懼兩種極端各自發展的同時,其實還有第三個選擇:就是融合。這條路線由荷里活於1933年創先河的怪獸電影《金剛》(King Kong)演譯得最好。由無人島一路至帝國大廈,碩大無朋的金剛嚇壞了觀眾,但它死去時卻換來觀眾的同情。但《金剛》過後,這條理應更容易成功的融合路線卻無以為繼,一直至後來,等到普遍非人類主角電影的成熟,這條路線才得以遍地開花。《未來戰士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無疑是當中的佼佼者。


阿諾舒華辛力加在戲中飾演的T-800,由第一集的純粹殺人機器,變成續集年輕主角的保鑣兼玩伴,最後更在續集壯烈犧牲自己,這段畫面當年便把我看得熱淚盈眶。客觀分析來說,這續集令觀眾的情緒由恐懼過渡為同情,故事的層次感立即得到幾何級數的提昇;主觀來看,這些電影中所引發同情的訊息,也比過往純粹官能刺激的來得更為正面,也因此更易讓廣大觀眾奉為經典。所以《未來戰士2》既有口碑又賣座,更被評為把得最出色的續集電影。

至於《哥斯拉》,則相對有點另類。它在1954年首次登場,起初屬於恐懼型,其後因為要迎合兒童玩具市場,又變成為保護地球而打其他怪獸,這應該是哥斯拉系列最受歡迎的時期。只是哥斯拉電影的立場是搖擺不定的,它可以變回失控的破壞王,還幾乎要滅絕人類,這改變以1980年代開始的平成系列最為明顯,至千禧年系列尤甚,一直到最後2004年《哥斯拉的最後決戰》,哥斯拉才再度擔起保衛地球的角色。



作為觀眾,每一次看《哥斯拉》電影都會感到茫茫然。你要把它當成奸角,它卻走去保衛地球,和其他怪獸開戰;好了當你認同它時,它卻在殺光其他怪獸後,繼續大肆破壞,令你只能啞然失笑。當然這背後可能有文化因素作祟,這些我們認為不合理的東西,既然在日本流行了五十多年,那麼想它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自必有它合理之處。

荷里活翻拍《哥斯拉》時,肯定會留意到這種哥斯拉形象的不連貫。他們在1998年第一次翻拍,便完全不理這些不連貫,把哥斯拉還原為恐懼的化身。沒錯,這樣觀眾再不會在看哥斯拉時感到茫然,但同時哥斯拉的形象也被嚴重弱化,五十多年來對地球的又愛又恨不見了,僅僅變成一隻通處跑的大怪獸,這肯定非哥斯拉迷所樂見(當然還有哥斯拉的古怪造型)。


最新一集荷裡活版《哥斯拉》看來會更大程度保留原著,最重要的就是這種不連貫。既然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就讓我們見識這一次荷裡活式的詮釋,能否助我們把哥斯拉最真實的面貌,背後的訊息,看得清清楚楚。

Blog: 野性聚餐 http://wildarjoe.blogspot.hk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