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個人從醒來那刻開始,每天都要進行過萬次的「選擇」,每個選擇之間又會環環相扣,為日常甚至更長遠的生活,帶來可大可小的影響。
關於選擇,首先想起的,是以前學經濟科時經常聽到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我想要A,但很難抗拒B。」當遇到無法兩者兼得的情況,即使內心以為意願如何接近,其實都總有一方稍稍秤先,並沒有絕對的「50/50」。
最後無論選擇A或B,都是源於無法捨掉放棄另一選項的代價,機會成本成為了最終行動的選擇方式。
無論說得怎樣動聽,行動最終也反映真正在乎的東西。機會成本,就像那句經常掛在我們嘴邊,「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最佳詮釋。
選擇,也反映了內心所排定的優先次序。每個人的時間同樣有限,總不能每次都同時兼顧幾件事,決定要先做些甚麼,正是大家每天都會面對的選擇。
先做A而將B暫且放棄,是因為覺得前者比較重要,或是因為覺得拖延前者需要比拖延後者付出更大代價,相反亦然。而這亦回到了「機會成本」的討論。
所謂的傾聽內心聲音,有時覺得,就是在自己難以作出抉擇的時候,想想每個選項需要放棄的機會成本,互相比較一下,假如會有自己最不想放棄的東西,那就是閣下最赤裸的內心所想。
是要隨心而行,抑或為了迎合他人,就看每個人的肩上背負了幾多東西。
當然,「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能選擇你」,如果你會有自己的優先次序,其他人也同樣會有。如果你將對方的重要性排得較後,自然也很難要求別人凡事以你為先吧。
任何關係都是雙向的,互相也該付出。假如放大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重要性,恐怕只會覺得自討沒趣,倒不如調整一下心態,好好應對這種期待落差。
畢竟,人生總會有更值得我們付出心機的事情。
關於選擇,首先想起的,是以前學經濟科時經常聽到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我想要A,但很難抗拒B。」當遇到無法兩者兼得的情況,即使內心以為意願如何接近,其實都總有一方稍稍秤先,並沒有絕對的「50/50」。
最後無論選擇A或B,都是源於無法捨掉放棄另一選項的代價,機會成本成為了最終行動的選擇方式。
無論說得怎樣動聽,行動最終也反映真正在乎的東西。機會成本,就像那句經常掛在我們嘴邊,「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最佳詮釋。
選擇,也反映了內心所排定的優先次序。每個人的時間同樣有限,總不能每次都同時兼顧幾件事,決定要先做些甚麼,正是大家每天都會面對的選擇。
先做A而將B暫且放棄,是因為覺得前者比較重要,或是因為覺得拖延前者需要比拖延後者付出更大代價,相反亦然。而這亦回到了「機會成本」的討論。
所謂的傾聽內心聲音,有時覺得,就是在自己難以作出抉擇的時候,想想每個選項需要放棄的機會成本,互相比較一下,假如會有自己最不想放棄的東西,那就是閣下最赤裸的內心所想。
是要隨心而行,抑或為了迎合他人,就看每個人的肩上背負了幾多東西。
當然,「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能選擇你」,如果你會有自己的優先次序,其他人也同樣會有。如果你將對方的重要性排得較後,自然也很難要求別人凡事以你為先吧。
任何關係都是雙向的,互相也該付出。假如放大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重要性,恐怕只會覺得自討沒趣,倒不如調整一下心態,好好應對這種期待落差。
畢竟,人生總會有更值得我們付出心機的事情。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