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深度訪】完美主義者的思考藝術 唱作歌手楊智遠:「重要的是要落手做」

講樂‧過路人 於 07/03/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起初得知Siu Yuen 楊智遠這位唱作歌手,源自《我寫了很多字卻得不到一個人》這首歌。很特別的歌名,某程度也反映作為文字人的筆者,埋藏內心的一些想法。所以,即使他並沒甚麼新動態,也沒甚麼新歌要推出,還是想探索更多他的創作世界。聽著身為完美主義者的他,訴說每點糾結和自我質疑,不知不覺間,竟也有點感同身受。


●沉澱期間學習放下

從一首苦情歌而認識楊智遠,不過當細聽他的音樂創作,卻發覺不少歌曲的題材,例如《樂土》、《思考藝術》等,都跟社會有著緊密的連繫。「政治是很難分割的,所以我想寫歌表達回應發生的事,像《樂土》是來自個人與家庭的體驗。當然,情歌類型本身並沒有錯,只是太過氾濫讓人厭惡。」


久未推出新歌的楊智遠,本來在去年六月有新作面世,無奈最後還是因社會運動而擱置。過去的兩三年,對他來說是個沉澱期,而隨著社會發展與思想上的轉變,小遠說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對成品的期望值也有不同。「在情在理,六月也非出歌的時機,之後也不懂得該如何拿捏心情,也想不到好的出發點去創作。這段期間,其實也有寫歌,只是沒有錄音,而且想法有點改變,想更加全面就開始嘗試編曲,始終有些東西非自己落手,總覺有點距離。」

●音樂在大氣候裡的功效

身處如此無力的時勢,音樂可以發揮著甚麼作用,一曲《願榮光歸香港》彷彿已是答案,又或似每周播放的《頭條新聞》般,透過音樂配合影像諷刺時弊,小遠覺得相當重要。「面對不公平的事,他們可以一拳打返落去,我做不到,但他們卻有能力做到。」對於自己一直信奉的音樂創作,小遠覺得即使未必每首都能帶來很大衝擊,但在這個大氣候裡絕對有其功效。「像何韻詩與台灣音樂人的合唱(《撐》)、像芊彤、芊蕾的療癒歌曲(《我們在啊》),音樂可以是不吐不快,也可以帶來平靜,在它的部分裡運作和幫助大家。」


當下的社會動態瞬息萬變,讓小遠無間斷地運轉思考,而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沉澱期裡,令他創作步伐稍稍放下的原因,還有對自身的否定和質疑。「有時會怕自己太過pop,創作會跌落盲點,但又不能否定自己流著這種血,所以就要學習從中提煉好的東西,讓創作不至於變得陳腔濫調。」

以往要將作品做到最好才推出,然而時間有限,將心機全部傾注在同一作品,太過拘泥執著,回頭再看,原來自己不過也只做過這件作品。漸漸學會接受與想像的落差,亦是小遠在沉澱過程裡學懂的放下。「我有一兩年沒聽自己的歌,覺得超差,但最近再聽,發覺還有它的價值,裡面也有些可取的地方,也就沒那麼否定自己。每個創作人一生都想找到自己,有時心急,是因為希望有成品給自己審視,否則內心更空虛更凝重,所以現在也明白到,能做到那刻的最好已經不錯。」


●完美主義者的信心危機

很想面面俱圓,同時又被很多原則枷鎖框住,小遠坦言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然而,凡事挑剔非但無助於解決問題,有時更讓小遠覺得,自己的能力條件並不足以學人講完美主義。「有時看著其他人的演出,可以很容易就『炒熱個場』,自己卻偏偏並非這種人,於是慢慢學到如何取捨才最重要。以前給自己很多框框,但從喜歡某些東西,到接受自己並非這種人,首先要對自己坦誠,才可透過別人清楚自己是甚麼。只懂挑剔,更要有懂得欣賞別人的能力。」

完美主義者的性格特質,也令小遠很容易陷入信心危機,更因而萌生過放棄音樂事業的念頭。「台下的我,是個並非很有自信的人,亦很容易質疑自己。這種信心的呈現,聽歌的人會聽得到。我也想過自己是否在這方面有才華,但當我每次在台下欣賞表演時,都會希望自己能夠站在台上唱歌,所以我知道就算多疲累,也不會捨得離開音樂世界。」透過嘗試其他範疇,例如為短片進行配樂,是小遠重新認識自己的方法。「當抽取了唱的部分,音樂還剩下甚麼呢?自問這方面的技巧還未夠純熟,但過程裡反而讓我更認識自己,幫助我在音樂上的思考。」

●認清事實抑或退而求其次

談到六月開始的社會運動,跟不少真正的香港人一樣,小遠內心有很多思緒和想法。問他如何看待眼前的一切,小遠靜默不語將近半分鐘,才將心裡所想娓娓道來。「運動開始前,香港是個沒有歸屬感的地方,就很片面地被當成文化大都會,說不出有甚麼令你扎根;但這兩個月(訪問在八月進行)的身分認同,開始有連繫大家的東西,若非如此,也不會醒覺到有些價值是真正來自香港。雖然此刻很混沌,但卻同時有機會作重整,我們可以如何捉緊並轉化成機會呢?」

大半年過去,香港人仍在為此尋找答案。但從2014年雨傘運動的失敗,到五年後讓世界見證香港人對抗極權的心,就像小遠所說,「重要的是要做,因為真係唔知會發生咩事」。心動不如行動,這種態度放諸小遠的音樂事業同樣見效。「常說dream big,這幾年會想,自己是否有所退縮,由本來的目標調整至較細的目標,是認清事實抑或退而求其次呢?」

其實沒有確切答案,一切只在乎心態。然而,對小遠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落手做,而非隨便找個失敗藉口,然後說服自己嘗試過就算。「我最近重溫某套動漫,講述夢想當太空人的主角,因執行任務患上心理病,自此害怕處身密閉時間。之後,他反而覺得這樣也不錯,至少將來即使無法完成夢想,也可說句,如果當年並非這個病就點點點。無意中的心靈退縮,會給自己找退路的理由,所以它也提醒自己當初玩音樂抱著怎樣的心情,曾經努力過這句說話,只有臨終前才有資格講。」


●「音樂讓我學做更完整的人」

大學修讀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小遠,假如當初沒有選擇以音樂作為事業,此刻可能已像其他同學般,成為具穩定收入的中產專業人士。然而,大學開始就不斷以創作來表達自己的小遠,從來沒有羨慕過其他同學,只因他由始至終最喜歡的,都是音樂。「能夠保持聯絡的,都是明白我的人,否則生活太過正常的,其實不太能理解我在做甚麼。音樂讓我學做更完整的人,如非音樂,我不會經歷現在經歷的事,也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音樂就像我的嚮導,讓我清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知道自己身在哪裡,之後應該如何走下去。」

只是,對創作更有熱誠的人,總會有過動搖的時候。自己的創作是否成功傳遞給別人,是否有在某些人的心裡留下印記,大概是每個創作人都曾有過的糾結,小遠也不例外。「半年前突然有不少人,說當初如何接觸我的音樂,如何從中得到啟發,讓我覺得原來自己都留低過足跡。創作可以影響人,他們又會影響返你,但要有成品才可衍生漣漪效應。我已非可以再揮霍的年紀,所以要將它們做出來,不想辜負這些人。」

●後記

訪問前的幾天,打算在楊智遠的FB專頁,了解一下他的最新動態,偶爾發現某位不太常聽廣東歌的朋友,原來同樣讚好了這位獨立歌手。問他是從甚麼途徑認識小遠,對方說是在某次野外露營活動裡,聽到擔任客席嘉賓的小遠獻唱,就被他彈唱的結他與歌聲吸引住。

將朋友的這番說話,在訪問完畢後轉達給小遠,感覺就如觸碰著創作者與聽眾之間泛起的漣漪。有趣的是,小遠在訪問裡流露的思考型特質,跟筆者這位會在周末獨自走到離島露營,望著夜空思考人生的朋友有點相似。或許,這也算是某種「吸引力法則」吧。(笑)
標籤: 音樂深度房  楊智遠  粵語歌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