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響】智力正常與否,生來本是獨一無二

講樂‧過路人 於 13/10/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歐文傑首部個人執導作品《非同凡響》,以特殊學校的音樂劇作故事骨幹。智力有障礙的學生,與普通正常人合作做好音樂劇,純粹是戲劇上的效果嗎?其實不然,因為電影裡出現的音樂劇,正是導演改編自智障學生曾經的演出。

<劇照>

沒有很刻意的說教,叫大家該如何對特殊人士包容,反而從不同面向和角度,例如在特殊學校裡工作的老師、智障學生的家長們、智力正常的學生、來自名校的學生等,闡述大眾對待他們的態度。

個人頗為喜歡谷祖琳飾演的徐老師,感覺角色設定相當真實。

<劇照>

在特殊學校裡工作了八年,其實也不一定就如想像般有愛心。當她還沒清楚自己為了甚麼原因,繼續在特殊學校裡擔任老師時,亦會因為對智障學生的恐懼而發惡夢。

就算口裡說包容,但人本來就是帶有私心的生物,身體行為往往是最誠實的。面對智障人士的「不正常」,會感到害怕也是人性使然。

即使接受了這種「不正常」,但當每天都要面對的時候,再有愛心,也有失去耐性的時候,也有需要面對的現實環境。而且有時愈想將他們當成正常人看等待,可能反而會愈刻意。

「今天教完他們,明天他們又忘記了。」

這種徒勞無功,是徐老師(谷祖琳)的心聲。每個照顧過特殊人士的家長,也許都有過同樣的心理掙扎。那麼,可以怎樣呢?

其中一句很深刻的對白,是校長帶徐老師到學校天台的小花園,以植物作比喻時講的說話。

「無論你如何努力,它們也不會改變,就好像我們的學生。不過,當你細心看它們的樹葉,每塊都是獨一無二的。」

有些事情,無論你如何努力,結果可能也是一樣,徒勞無功卻依舊努力著,校長的話也許就是原因之一。

<劇照>

沒能改變大環境的事實,但說不定有人會感受得到這份努力,然後透過一重重的連鎖效應,產生一丁點的微妙變化。好像甚麼也沒改變過,又好像改變了甚麼似的。

另一個喜歡的角色,是余香凝飾演的名校生。

<劇照>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而名校生通常予人的印象,都是很「世界仔/女」的感覺,醒目得來又有點虛假,戲裡也不乏這類情節的描寫,對於同樣出身於名校的筆者,看起來份外有共鳴。

不過也非每個名校生,也是「醒目」得有點虛偽,像戲裡的余香凝就沒有這種自信滿滿。出身名校的人,跟智力有障礙的學生,看似是互不相交的平行線,但那群智障學生的簡單、純粹,卻讓她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一個不止讀書考試的世界。

<劇照>

筆者看的場次,導演和演員有到現場作映後分享,其中有位大陸觀眾向導演發問,內容已不太記得關於甚麼,但仍想一提的原因,是在於導演回答時的補充:「我們經常都要清楚地說明,自己是香港人,或大陸人,但其實我們最根本的身分,就是作為一個人。」


雖然導演當時在台上說的,是由於地域差異形成的不同身分,但他的這番說話,卻讓筆者想起另一回事,那就是無論智障抑或健全的人,生來的本質同樣都是身為一個人,在這點而言,其實彼此並沒甚麼分別。

筆者的Facebook專頁「講樂﹒過路人」,希望大家也多多支持!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