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熱話】要讚要彈,不如睇左套戲再講

講樂‧過路人 於 24/11/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之前其實已經看過一次《逆向誘拐》,不過因為當時錯過了頭幾分鐘的劇情,所以待電影正式上映,決定入場完整地再看一次,也更明白了戲名「Napping Kid」的用意。

<互聯網圖片>

對於這部電影,無論是網絡上的評語,抑或身邊朋友的想法,都來得有點好壞參半,而且評論頗為極端,例如A很喜歡戲裡的香港情懷;B卻說劇情很多犯駁位,C對電影的理念很有共鳴;D卻有感結局草草收尾,諸如此類。


<互聯網圖片>

然而對筆者而言,這些評論都不曾影響入場意欲,因為個人很喜歡導演黃浩然的首部作品《點對點》,所以自從《逆向誘拐》定了映期,就已將此片列入年度必看的港產片。

至於電影本身,單是純港產推理片這一點,已經很值得入場。(事實上仍然有不少人誤會,電影是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但其實原作者文善是香港人)

<互聯網圖片>

作為推理片種,《逆向誘拐》並非要觀眾猜誰是兇手,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背後動機為何,而這又是另一值得入場的因素。你會選擇繼續坐以待斃做個裝睡的人,還是踏出嘗試改變的第一步?

透過一場19萬的假勒索案,除了突顯長輩與年輕人的兩代之爭,也帶出「改變要從坐言起行開始」的訊息,而能夠帶來改變和抗衡制定的,就是「科技」這把雙面刃。

那麼電影是否如宣傳句所言,是個「燒腦推理遊戲」呢?個人對此有點保留,更有感「燒腦」這個詞語,或會為觀眾帶來反效果,畢竟要找到比電影更懸疑和錯綜複雜的故事也非困難。

<劇照>

而且,電影的某些情節,也讓筆者感覺交代得有點著跡,例如反覆playback的對白、片尾總結案情的「十部曲」、不停轉換的「Day X」等,似乎都是無須「燒腦」就能理解到的東西。

導演曾在訪問說過,因為最初的版本讓人難以理解,電影的剪接方法經過大幅修改,所以筆者也明白導演想將門檻調低的用意,不過既然電影開宗明義是「燒腦」,留白一點說不定會有更好效果。在這方面,個人較為喜歡《點對點》的處理。

至於演員,不少配角如王敏德、葛民輝、曾江的出現都令人感到驚喜,而邵仲衡和蘇麗珊的選角也確實不錯,尤其後者很能演到那份夾雜可愛、聰明、裝無辜...簡單來說就是「唔聲唔聲食埋你都唔知」的感覺。

<劇照>

另一位要提的演員是楊秉基。有看過其劇場演出的朋友,應該都感受過他的感染力和喜劇感,雖然這只是他首次演出電影,但足以令觀眾留下印象,個人認為值得提名下屆金像獎新人獎。(惟略嫌其懶音較多,在大銀幕播放起來有點突兀)
自電影上映以來,幕前幕後團隊都不停到各大戲院謝票(更試過謝票謝到凌晨兩點),這晚團隊也來到筆者欣賞的場次謝票。其中一位現場觀眾問到電影裡的配樂,也很值得分享。

跟上次《點對點》一樣,導演黃浩然再次負責所有電影歌曲的填詞,包括找來Dear Jane(壞)、I Love You Boyz(妖魔鬼怪)、張紋嘉(老.情歌)等歌手獻唱,並由導演一一解說為何找來這些歌手。


「Crystal(張紋嘉)本身已經很熟,I Love You Boyz則古靈精怪,很適合唱那首《妖魔鬼怪》,而Dear Jane的Jackal是我中學師弟,在學校活動也不時碰上,這是我找Dear Jane的原因之一。」

雖然《逆向誘拐》在劇情上沒有承接《點對點》的故事,但在人腳上卻透視著導演的班底成員。除了主唱電影插曲的張紋嘉,以及在戲裡翻唱《差一點我們會飛》的顏培珊,計上主演的邵仲衡和張雪芹,和這次客串演出的陳豪和邵音音,隱隱也有著《點對點》的氣息呢!

<互聯網圖片>

對於當年《點對點》的票房,居然只得約50萬,筆者一直都有點心有不甘,因為數字完全反映不了電影的質素,《點對點》值得有更高的票房。

然後這次的《逆向誘拐》,卡士強了,宣傳也多了,以為票房會更理想;然而上映不足一周,就已被院商安排「天地場」放映,根本沒能搶佔太多理想的場次。

正如編劇之一的陳詠燊所說,港產片是一場一場打回來的,首周票房直接影響之後的場次。作為一個觀眾,花八、九十元去看一部用心製作的本地電影,真的這麼困難嗎?看罷喜不喜歡也好,至少,看過才有資格評論。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