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慚愧的說,入場前對黃仁逵本來並沒太多認識,也沒怎麼看過導演陳安琪的作品。
然後,卻入場去看這部紀錄片,看一個自己近乎零認識的創作人的紀錄片,聽起來好像有點怪怪的。
<互聯網圖片>
看罷,感覺是種有趣的觀影體驗。首先,來自熱愛創作的黃仁逵(阿鬼),每當他談及對創作和藝術的看法時,總是說得一針見血,字字珠璣。
其實還有更多,但執筆時記得的就以下幾句:
「創作的人不討論,討論的人不創作。」(個人最喜歡這句,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多只說不做的「評論家」);
「跳舞不是工作,是種生活態度。」
「放工之後不會做的東西,我覺得稱不上是喜歡。」
「恐懼是創作的動力,因為害怕那些東西會消失流走,所以才想把它們捉住。」
<互聯網圖片>
而這部紀錄片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導演陳安琪(訪問者)與黃仁逵(受訪者),從頭到尾都為「何謂紀錄片」而爭論,更不下三、四次為此爭辯得面紅耳赤。
黃仁逵覺得導演的擺鏡與提出的問題,都是根據其既有「劇本」進行,企圖從中尋找想要的元素;然而導演卻極力否認,說自己壓根兒沒有甚麼特別想法,因為就連正在拍攝的自己,也不知道之後發展的走向。
雖是相識超過20年朋友,但彼此對於「何謂紀錄片」的態度,卻看似有種不信任,這部紀錄片就在如此有趣的狀態下完成拍攝,然而這種思想衝擊,也為此片帶來另一種火花。
有趣的是,導演接受《明報》訪問時,曾經這麼說過:「其實所有拍攝皆是黃仁逵告訴我們有甚麼甚麼活動,他說可來拍,我們便去。否則我們如何得知?有關女兒的場口亦然。」
<明報圖片>
當導演看似可以誘導受訪者,圍繞著自己的「劇本」而行時,但決定提供甚麼素材予拍攝團隊,還是由受訪者作篩選。到底內容是由誰安排,誰又是被安排,也很難一下子說得定。
「我是一個在水底行走的人,整條片可以沒講我是誰,都得,但就是有個人是這樣思考,這樣運作。」
身為紀錄片的主角,黃仁逵認為必須呈現這些東西。至於他本人覺得紀錄片剪接得如何?不知道。因為他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導演的邀請,親身去看一次這部紀錄片的成品。
<互聯網圖片>
【延伸閱讀】明報專訪:《水底行走的人》導演陳安琪
筆者的Facebook專頁「講樂﹒過路人」,有更多廣東歌跟大家分享,希望多多支持!
然後,卻入場去看這部紀錄片,看一個自己近乎零認識的創作人的紀錄片,聽起來好像有點怪怪的。
<互聯網圖片>
看罷,感覺是種有趣的觀影體驗。首先,來自熱愛創作的黃仁逵(阿鬼),每當他談及對創作和藝術的看法時,總是說得一針見血,字字珠璣。
其實還有更多,但執筆時記得的就以下幾句:
「創作的人不討論,討論的人不創作。」(個人最喜歡這句,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多只說不做的「評論家」);
「跳舞不是工作,是種生活態度。」
「放工之後不會做的東西,我覺得稱不上是喜歡。」
「恐懼是創作的動力,因為害怕那些東西會消失流走,所以才想把它們捉住。」
<互聯網圖片>
而這部紀錄片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導演陳安琪(訪問者)與黃仁逵(受訪者),從頭到尾都為「何謂紀錄片」而爭論,更不下三、四次為此爭辯得面紅耳赤。
黃仁逵覺得導演的擺鏡與提出的問題,都是根據其既有「劇本」進行,企圖從中尋找想要的元素;然而導演卻極力否認,說自己壓根兒沒有甚麼特別想法,因為就連正在拍攝的自己,也不知道之後發展的走向。
雖是相識超過20年朋友,但彼此對於「何謂紀錄片」的態度,卻看似有種不信任,這部紀錄片就在如此有趣的狀態下完成拍攝,然而這種思想衝擊,也為此片帶來另一種火花。
有趣的是,導演接受《明報》訪問時,曾經這麼說過:「其實所有拍攝皆是黃仁逵告訴我們有甚麼甚麼活動,他說可來拍,我們便去。否則我們如何得知?有關女兒的場口亦然。」
<明報圖片>
當導演看似可以誘導受訪者,圍繞著自己的「劇本」而行時,但決定提供甚麼素材予拍攝團隊,還是由受訪者作篩選。到底內容是由誰安排,誰又是被安排,也很難一下子說得定。
「我是一個在水底行走的人,整條片可以沒講我是誰,都得,但就是有個人是這樣思考,這樣運作。」
身為紀錄片的主角,黃仁逵認為必須呈現這些東西。至於他本人覺得紀錄片剪接得如何?不知道。因為他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導演的邀請,親身去看一次這部紀錄片的成品。
<互聯網圖片>
【延伸閱讀】明報專訪:《水底行走的人》導演陳安琪
筆者的Facebook專頁「講樂﹒過路人」,有更多廣東歌跟大家分享,希望多多支持!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