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追尋自己喜歡的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

抒文 於 06/04/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哎,好煩。」
「煩咩啊?」
「搵工啊。」
「你之前唔係透過學校申請去銀行實習咩?佢哋對你既評估好似幾正面,可以試下申請正職。」
「但係我覺得自己其實唔鐘意做banking 同finance。」
「下,你讀BBA,唔做銀行金融做咩?」
「我……想做瑜珈導師……」
「下……邊搵得多錢架」

以上的對話,來自我的兩位朋友,姑且叫他們做理想男和現實男吧。



理想男曾經在大學暑假時當過銀行實習,其實本來也不想申請,不過礙於自己的本科,又見到同學一個個相繼遞交表格,為了不想失去競爭力,唯有硬著頭皮申請了。但是,他告訴我,其實在email按發送的時候,他有多希望自己的申請會落選,這樣他就有藉口可以說「自己有申請,但遭對方拒絕」。

但是他的「希望」沒有成真,他還是當了實習生。

當他以矛盾的心情投入工作崗位時,他發現無論當櫃檯的、推銷信用卡的,他都要用上自己不靈活的一張咀,而且每當遇上新面孔時,他都需要迎上去,露出一張微笑的咀臉,去迎接他的客人,而這些看似讓客人親切的行為,和故意使用的複雜詞彙,他實在不喜歡,也覺得這些行為和感覺讓他很累。

他覺得自己的性格,與他的工作環境,充滿嚴重的違和感。

實習的這段時間,他告訴我每天最想做的事就是盡快下班。然而,由於其他實習同學沒有相同的感受,他唯有死撐下去。

好不容易捱過這痛苦的三個月,他明白到如果繼續投身下去,無力感只會伴隨左右,揮之不去。不過聽完現實男的一番說話,他很掙扎,不知道應該忠於自己的聲音,去當瑜珈導師 ; 還是順著現實,去當銀行新鮮人。

或許,理想男就是香港部分人的縮影。很多人找工作時,會先從薪金回報開始考慮,之後才考慮自己的興趣。這樣的自設框架使很多明明有潛質的人埋沒了,明明喜歡音樂演奏的、喜歡幼兒教育的,卻選擇投身自己不喜歡但報酬高的行業,致使無法發揮自己所長,賺了工資,卻不能把自己的興趣和最佳面向發展為事業。



其實梁啟超先生曾經在「敬業與樂業」的演講辭說過:「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只要認真努力地工作,任何職業都是可敬的,拉黃包車和做大總統同樣都是神聖的職業,不會有貴賤高下之分,而且皆有其價值。

只可惜在現今功利的香港社會,成功的定義被規範了,追尋和堅持喜歡的工作對我們來說實在太困難了。無論你想當足球員、畫家、音樂人,什麼也好,無論你多有潛在天賦,社會都會以能否賺錢為首要原則來斷定你是否有前途,他們不明白,有些東西並不是本質一開始就是為賺錢而存在,而且技能必須透過時日浸淫下才能得到成果,產生價值,不過在這個急功近利和只顧買樓的城市裡,社會不會給予時間讓你發展,過程不看,只看你的結果,而且在你通往「結果」的道路上,他們會不停質疑你,左一句「搵唔搵到食」,右一句「賺得多唔多」,把你一直的努力和掙扎否定。

有一刻你迷途了、心靈脆弱了,懷疑自己能否堅持下去,想找個人傾訴,但身邊人都認為你應該清醒、應該放棄,你便知道支持自己的只有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及時調整心情堅持前進,就只能隨波逐流,敗給生活、敗給現實的人。

其實世上沒有被夢想拋棄的人,只有「被人拋棄的夢想」。學星爺所說「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呀?」,你只不過是加入鹹魚,社會也只是從此多了一顆沒有靈魂的齒輪罷了。

所以在香港,追尋自己喜歡的工作真的需要很大的堅持和勇氣。


標籤: 夢想  現實  生活  抒文  dream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