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貼自: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世界變得越來越虛擬,「真實」的世界,卻不斷萎縮。Facebook已經定義了現實世界中,人與人的交際方式,現在連戰爭,也竟已經變得像打機一樣兒戲不真實。隔著熒幕,千里之外,人坐在冷氣房,伸手按鈕,無人機的飛彈,就可以迎來血肉橫飛的畫面。
生命,就好像只是電腦遊戲的角色,一點都不真實。
撰文:高堡戍
三方激烈衝突
《天眼狙擊》要講述的,就是這種用無人機戰鬥的新世界戰爭。電影中的英國情報官上校,在美方「天眼」 (無人機)的幫助下,打算在肯尼亞,生擒一個英國藉恐怖分子。正當準備行動,卻發現屋內滿布炸彈,原來準備發動自殺式恐襲,只好決定殲滅對方。不過,對方是英美公民,又在友好國家轟炸,最糟糕的,是還要牽涉了一個無辜小女孩的生死。於是,一個看似簡單的轟炸決定,結果演變成英、美、肯尼亞三國的政治角力。
無人機轟炸恐怖分子,卻引發一個尖銳衝突的故事,當然《天眼狙擊》並非首創,2014年的《善意殺戮》(Good Kill),題材也很相似,可惜當時成績相當普通。《天眼》在外國贏盡掌聲,但不知道為什麼,香港卻遲遲沒有上映。上映了,又遭受冷待。似乎一旦沒有埋身肉搏,沒有你死我活,就等同「悶戲」。既然「悶」,當然沒有興趣。
看得見的炸彈,看不見的張力
毋須依靠看得見的特技,《天眼狙擊》的精彩,在於各個角色之間,背後那種看不見的劇烈張力。
張力源於衝突。電影的故事,非常簡單,卻透過一個投彈轟炸的「簡單」決定,引發了不同人之間的衝突。直接了當的美國人、多疑深思的英國人、善良勇敢的無人機師、足智多謀的線人。每一個角色,基於身份、性格、國情的不同,都有截然不同的考慮,因此產生激烈的衝突。
隨著導演高明的剪接,不斷發生新的事件,人物關係不斷變化,讓觀眾更了解他們,也讓他們之間的衝突,越見尖銳。在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是對照美國人只想撲殺恐怖分子的簡單心理,和英國人深思熟慮,計算種種後果的矛盾;在人與人之間,則是無人機師不想犧牲平民的仁慈,對比鷹派上校,不惜一切要剷除恐怖分子的決心。不過最激烈的,還是人物自己的內心衝突。
炸,還是不炸?一顆導彈,竟引爆一場錯綜複雜的人物、心理角力的好戲,真是極為精彩。
數字化的人
電影的衝突固然精彩,但難得的是,衝突之中,又能夠不失幽默。電影狠狠諷刺一班高官,決策考慮,不是為了道德,而是為了面子和個人政治考慮。外交大臣在拉肚子的時候下決定,美國官員就怪查詢意見的人,干擾了他打乒乓球的雅興,還有高層個個怕孭鑊的辦公室生態,更是令人失笑。
諷刺過後,電影還讓讓觀眾重新思考嚴肅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
殺一個人,有時會害了另一個無辜的人,怎樣辦?科技一日千里,於是就把一切成效、傷害、生死都通通量化。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不過都只是為了「遠大目標」,可以隨時犧牲的「數字」。科技的真正危險,其實是在於把人數字化的膚淺量化心態。
電影的開場鏡頭,由小女孩的呼拉圈開始,最後又以無人機的轟炸圈結束。兩個圓圈,單純與複雜,善良與殘酷,兩廂對比,不勝欷歔。
電影落幕,觀眾一片沉默。
劇照由電影公司提供。
Facebook專頁 : 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
網站: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reasonformovie.com/)
世界變得越來越虛擬,「真實」的世界,卻不斷萎縮。Facebook已經定義了現實世界中,人與人的交際方式,現在連戰爭,也竟已經變得像打機一樣兒戲不真實。隔著熒幕,千里之外,人坐在冷氣房,伸手按鈕,無人機的飛彈,就可以迎來血肉橫飛的畫面。
生命,就好像只是電腦遊戲的角色,一點都不真實。
撰文:高堡戍
三方激烈衝突
《天眼狙擊》要講述的,就是這種用無人機戰鬥的新世界戰爭。電影中的英國情報官上校,在美方「天眼」 (無人機)的幫助下,打算在肯尼亞,生擒一個英國藉恐怖分子。正當準備行動,卻發現屋內滿布炸彈,原來準備發動自殺式恐襲,只好決定殲滅對方。不過,對方是英美公民,又在友好國家轟炸,最糟糕的,是還要牽涉了一個無辜小女孩的生死。於是,一個看似簡單的轟炸決定,結果演變成英、美、肯尼亞三國的政治角力。
無人機轟炸恐怖分子,卻引發一個尖銳衝突的故事,當然《天眼狙擊》並非首創,2014年的《善意殺戮》(Good Kill),題材也很相似,可惜當時成績相當普通。《天眼》在外國贏盡掌聲,但不知道為什麼,香港卻遲遲沒有上映。上映了,又遭受冷待。似乎一旦沒有埋身肉搏,沒有你死我活,就等同「悶戲」。既然「悶」,當然沒有興趣。
看得見的炸彈,看不見的張力
毋須依靠看得見的特技,《天眼狙擊》的精彩,在於各個角色之間,背後那種看不見的劇烈張力。
張力源於衝突。電影的故事,非常簡單,卻透過一個投彈轟炸的「簡單」決定,引發了不同人之間的衝突。直接了當的美國人、多疑深思的英國人、善良勇敢的無人機師、足智多謀的線人。每一個角色,基於身份、性格、國情的不同,都有截然不同的考慮,因此產生激烈的衝突。
隨著導演高明的剪接,不斷發生新的事件,人物關係不斷變化,讓觀眾更了解他們,也讓他們之間的衝突,越見尖銳。在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是對照美國人只想撲殺恐怖分子的簡單心理,和英國人深思熟慮,計算種種後果的矛盾;在人與人之間,則是無人機師不想犧牲平民的仁慈,對比鷹派上校,不惜一切要剷除恐怖分子的決心。不過最激烈的,還是人物自己的內心衝突。
炸,還是不炸?一顆導彈,竟引爆一場錯綜複雜的人物、心理角力的好戲,真是極為精彩。
數字化的人
電影的衝突固然精彩,但難得的是,衝突之中,又能夠不失幽默。電影狠狠諷刺一班高官,決策考慮,不是為了道德,而是為了面子和個人政治考慮。外交大臣在拉肚子的時候下決定,美國官員就怪查詢意見的人,干擾了他打乒乓球的雅興,還有高層個個怕孭鑊的辦公室生態,更是令人失笑。
諷刺過後,電影還讓讓觀眾重新思考嚴肅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
殺一個人,有時會害了另一個無辜的人,怎樣辦?科技一日千里,於是就把一切成效、傷害、生死都通通量化。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不過都只是為了「遠大目標」,可以隨時犧牲的「數字」。科技的真正危險,其實是在於把人數字化的膚淺量化心態。
電影的開場鏡頭,由小女孩的呼拉圈開始,最後又以無人機的轟炸圈結束。兩個圓圈,單純與複雜,善良與殘酷,兩廂對比,不勝欷歔。
電影落幕,觀眾一片沉默。
劇照由電影公司提供。
Facebook專頁 : 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
網站: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reasonformovie.com/)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