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而真摯 《心之旋律》(CODA)

電影二三事 於 16/03/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日語漢字中,「絆」(きずな),褒義詞,有厚重情誼甚或是「愚難見真情」的此,和中文的「羈絆」形容關係是苦澀而不可分割,有很大分別。2012年,日本311大地震後,時任首相就用了這個「絆」字,感謝各國熱心的幫助。《心之旋律》(CODA)拍出了非一樣的「絆」,講一個聽障家庭中,唯一身體健全的女兒,成長的故事。
記得去年奧斯卡,《金屬之聲》(Sound of Metal)拍一個進擊的鼓手,由突然失聰到接受現實,擁抱寂靜,拍出一陣禪味。今年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同樣關注聽障人士,由Apple TV+高價購入,改編自法國電影的《心之旋律》(CODA)。CODA全寫是英文Children of Deaf Adults 的簡稱,《心之旋律》就是說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家四口,聽障爸爸和大哥捕魚為生,一心期望唯一沒有身體缺憾的女兒Rossi( Emilia Jones飾)可以繼承父業, 但女兒卻熱愛唱歌,更在學校被音樂老師發掘,推薦入讀 Berkeley。
從故事看來,是典形的coming of age電影,在劇情上甚至比《不得鳥小姐》(Lady Bird)或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更要簡單,但其中的感情卻尤其真摰。女主角 Emilia Jones 有點清澀純真的味道,想起早兩年的《陽光兔仔兵》(Jojo Rabbit)Thomasin McKenzie ,加上部份主角 (飾演母親的Marlee Matlin,飾演爸爸的 Troy Kotsur和飾演哥哥的Daniel Durant)均是聽障演員,一動一靜的手語的表達更是由衷。最後一幕,女兒在離家途中,一個「I Really Love You」的手語勝過萬語千言,粗糙卻真摯。

相愛不相親,可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身體健全的,已經會有難言之忍,甚至有口難言;在聾啞家庭,要互相表達情感,難上加難。但是,原來不少話語透過手語表達,更真誠。不知道是否導演悉心安排,比起其他荷里活電影,《心之旋律》的手語表達的方式、更粗糙,更真摯。尾段,女兒和父親、哥哥分別的手語對話,感動人心,一場互訴情深的戲,一句對白也沒有。更難得的是,《心之旋律》所表達的弱勢社群不再需要賣慘,錯?不緊要,錯得多便會學精,要進步,一味追求的不應只是平權。
標籤: 心之旋律  CODA  電影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