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來自昨天》:成也披頭四,敗也披頭四

如果有一天,披頭四(The Beatles)消失了,世界會有甚麼不同?《緣來自昨天》(Yesterday)的故事主線就源自這種假設,講述一名鬱鬱不得志的歌手Jack Malik,在一次大停電後,成為了世界上唯一記得披頭四的人,他於是利用自己記憶中的披頭四作品,拯救自己的音樂生涯,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天皇巨星。
首先,筆者不得不先說一句,《緣》絕對不是一部失敗的作品,而我亦肯定觀眾們絕對會笑着離開戲院,甚至離開戲院以後還在細細回味。它所帶來的娛樂及觀影享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絕對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即便它擁有一切成為偉大作品的條件。

故事的設定十分有趣,單是這種「平行時空」的設定已十分符合今天市場的觀眾口味,加上有披頭四的加持,已然能吸引不少人入場。再看一下演員陣容,飾演Jack Malik的Himesh Patel未必為香港觀眾熟悉(英國知名演員,以BBC長篇電視肥皂劇EastEnders為人認識。《緣》是其首度主演的電影作品),但Lily James、Kate McKinnon,甚至Ed Sheeran,這些名字夠吸引了吧。再看幕後陣容,導演是憑藉《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2008)奪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Danny Boyle,還有《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 Diary,2001)、《寶貝神車手》(Baby Driver,2017)的製作團隊,這樣的班底要製作一部浪漫愛情喜劇,簡直是手到拿來。然而,在具備一切成功的條件後,《緣》怎麼就成了一部平庸至極的作品呢?

敗筆就在於披頭四。

筆者這樣說,不是言披頭四的歌曲不好,也不是言披頭四的歌曲與電影不配合,而是電影在「披頭四消失」一事上未有深入地處理。簡單點說,就是電影看輕了披頭四在世界上的影響。在《緣》中,披頭四的消失對世界產生了甚麼影響?電影對此只作最表層的演繹——多首名曲變得無人知曉、極受披頭四影響的綠洲樂隊(Oasis)同樣消失。披頭四作為一支六十年代的英國搖滾樂團,它的成功不只是創作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歌曲。《緣》的創作團隊顯然忘記了披頭四為何成為傳奇。Jack因為披頭四的歌曲而一舉成名,但電影中並無解釋他成功的原因,使人誤以為披頭四的成功,只是單單因為歌曲悅耳、歌詞動人,完全忽略了披頭四對音樂的貢獻。

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的搖滾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2001)將披頭四對後世的影響範圍,評定為「所有西方文化」。披頭四創作出有別於當時年代風格的音樂。他們的歌曲開拓了美國搖滾樂的邊界,像民謠搖滾、鄉村音樂、迷幻搖滾、流行樂,都是他們的音樂領域;他們啟發了多隊搖滾樂隊,像電影中提及的綠洲樂隊;他們的造型、服飾、說話方式……無一不在挑戰當時的社會,例如他們富有特色的一把長髮,在剛出道時為不少成年人嘲笑,後來卻成為反叛新興青年文化的象徵;他們助長了婦女解放、同性戀解放、環保主義等運動……

電影中淡化了披頭四消失對世界帶來的影響,彷彿它的消失只是代表世界上少了一支樂隊一樣。戲中其他消失的元素也同樣,它們的消失,就像字典上少了幾個名詞一樣,但人們的生活依舊,沒有任何變化。這樣的設定,將披頭四的影響局限於情懷和回憶上,令人忘記了披頭四為何放在今天,仍是一支不能超越的傳奇樂隊。

同時,電影的命題本可更加深入。在替唱片命名的會議中,「White Album」一名被否決了,因為它「政治不正確」。在歷史中,搖滾樂就是一種白人藝術家從黑人藝術家那裏偷來的音樂風格。而現在一位有色人種的藝術家(Jack)正反過來聲稱白人藝術家的音樂是他的創作。電影的前提上本就包含這種具反思性的潛力,但其創作團隊明顯只想賣弄情懷,讓觀眾進來聽歌,緬懷披頭四,然後不明所以地哼着舊歌離去。

沒錯,這套電影的確很對大部分觀眾的脾胃,但作為一套向傳奇樂隊披頭四致敬的電影,它本可以做得更多。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