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誘拐》點評:讓港人反思的社會隱喻之作

MattGor講戲 於 11/11/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逆向誘拐》作為香港作家文善第三屆台灣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同名改編之作,打著燒腦推理遊戲的宣傳策略,預告片顯現耳目一新的拍攝手法,令不少香港觀眾對本片充滿期待。


如果說原著小說揚威海外的主因是有趣的故事佈局、引人入勝且曲折離奇的推理情節,倒不如說小說借一宗挷架勒索的疑案來嘲諷社會體制的崩壞與不公。

把小說電影化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因是小說細節的著墨可以巨细靡遗,人物關係、背景、交談互動,以至犯案動機都可以慢慢鋪排、陳述與描繪;但來到了電影,由於電影是以動作的影像為主,加上片長、演員的演技發揮、選角的選擇、劇本的完善度、製作成本等其他因素,均有機會令移植的作品慘不忍睹、不倫不類。


筆者有閱畢整本原著小說才進場觀影的,只能說電影基本上是導演黃浩然先生在大部分保留小說原著情節的情況下,以本土社會元素的滲透來大談自己對社會實況與社會不公體制的看法。

為免劇透,投資銀行被勒索十九萬案件的情節與真兇誰屬的討論不會在此多加討論,因為《逆向誘拐》的重點也不在於勒索案的細節,而是借勒索案的犯案動機來道出香港社會年輕與年老一代對社會發展、生活看法、政治意識價值觀的分歧與矛盾,也借兩者間的矛盾來作出社會的控訴。


社會發展的成果顯然是上一代老一輩默默耕耘的努力所致,但安逸久了,慢慢對新事物抗拒,世代改變了,還懵然不知,片中快將退休的唐輔(邵仲衡)不明時下流下網絡用語、科技認知的缺陷、不明白為何真兇為何區區19萬的小數而犯案、以為是惡作劇一場,結果自己鞠躬盡瘁全力緝兇卻徒勞無功。

社會不公義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下的必然產品,大財團蠶食社會資源、資訊掌控的不均衡、既得利益者在建制下助紂為虐、貧富懸殊都是現實社會的無奈,而《逆向誘拐》的核心價值正正是透過綁架案「真兇」不惜犯法,有勇有謀逆轉世界規則的離地故事來讓觀眾反思改變世界群眾的力量是少不了,但「當群眾置身其中時,他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盲從附和其實反而是百害而無一利,在迂腐和不公的建制體下如何不被同化,反借社會建制資源追求建制外的理想與抗拒正是導演留白給觀眾反思的地方。

在有限的製作資源上,電影打著推理懸疑的噱頭也許欺騙了觀眾進場,但導演在編、導、剪作出不少大膽嘗試,誠然故事結構也許散亂、故事細節也有不足,但電影顯然載著某種抱負,是一部讓港人反思的社會隱喻之作,片尾彩蛋顯然對社會不公繼續裝睡的人的一個當頭棒喝。


如果電影是貼近社會脈膊的產物,《逆向誘拐》顯然是沉寂港產片巿場的一個大膽嘗試,其強烈的本土精神正是整部電影的命脈。

電影好看與否還待觀眾進場後自行定斷,但筆者建議看不明白的觀眾可事後看原著小說,慢慢品嚐故事細節中的背後意義與心意。

MattGor 講戲 Rating: 3粒星

(讓港人反思的社會隱喻之作)

更多劇評、影評及電影資訊盡在facebook專頁:MattGor 講戲
www.facebook.com/mattgormovi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