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日話香港樂壇已死,你地到底知唔知點解佢會死?

若要你把過往二十年,每年說一首最為經典的流行歌,你認為你做得到嗎?這此時才猛覺,近幾年彷彿沒有了幾首歌是真的街知巷聞,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的歌。
  
那麼,前幾年呢?恐怕要思索的不再是有哪一首歌符合條件,而是從茫茫年度代表歌中傷腦筋。哪怕是現在與友人去唱k,也甚少會唱近幾年的k歌,反倒是千禧時期的歌最受歡迎。
  
當中是發生了什麼的一回事,讓香港樂壇中出現了一道斷層?
  
有人會說,這是因為世界各地的樂壇進步許多,反觀香港樂壇依舊像一壇死水般。與此同時,海外的歌曲種類極為豐富,不像香港來來去去也只是一貫的套路,要不是快樂情歌便是傷心情歌。
  
的確,香港歌壇不如以往般發達,但我必須為它先反駁數點。首先的是,香港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一個小城市,要與其他地區樂壇作比較,實在是有些不公。
  
而令我最為在意的一點是,香港樂壇某程度上不像其他地區般。一般樂壇大多為為重曲不重詞,因此佢大多數的歌曲中,歌詞實質並無太大意義。
  
所以有時啲人明明聽韓文歌既時候,一句都聽唔明,但係又覺得好好聽好洗腦。
  
但在香港帶著半點扭曲的樂壇裡,卻一反常態地重詞不重曲,因而製作歌曲的人員都會將重心放於歌詞之上。
  
就正如填詞人,也許你能說出十個八個,但要說到作曲家時,恐怕你也不能講出幾個名字來。
  
香港容納不了一首食軟雪糕,但卻可以接受韓國那些幼稚重複韓英夾雜的歌詞,這現象倒是讓我感到邪門。
  
正正如此,香港樂壇裡的歌曲自然就會墨守成規,沒有太大變化。當然你可能會反擊,認為這是深化了歌曲文化,為流行曲增添了一點文學味道。
  
問題就係,有文化既你地又唔識欣賞,反而又鍾意啲畫公仔畫到見埋骨既K歌。
  
然而,香港其實還有很多擁有實力,但卻半紅不黑的歌手,而他們的曲風亦有不同元素,絕能媲美海外。但香港人,你們可曾留意過?
  
不知是港人較為自卑,還是對自身的樂壇沒有信心,彷彿一聽見是「土炮」便會避之則吉。但你們又是否知道,香港有不少歌手,都能在國際舞台上佔了一席位?
  
在八十年代當時的網絡風氣並沒現在那麼普及,一棟大廈也不知有沒有一台電腦。在這個資訊極不透明的時代裡,要得知甚或是聆聽其他地區音樂必須透過電台又或是電視。你甚至無法隨時收聽,必需要錄影才能重聽。
  
而在這全球化的初期,香港為一個彈丸之地,竟有數位歌手能夠突破地域,遠至歐洲地區都有歌迷。試想想現今香港最紅的歌手,在歐洲亦未能找到幾位市民有聽過他的歌曲,但反而在三十年前,卻有當地市民是本地樂壇的歌迷之一。
  
有人講過:張國榮係香港最後一位巨星。我不知道這是否事實,只是知道哥哥死後至今的十四年,再沒有一位能取代他的位置。
  
恐怕,不得不扯上了政治講兩句了。
  
香港樂壇單一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此終也得有個主因。講到底,還不是因為香港市民的本土意識不夠強。
  
正因他們認為國外月光特別圓,隔離飯香之時,才令香港樂壇進一步地走向死亡的道路。
  
現在一些有實力但沒有出頭天的歌手,都跑上了大陸登台,有時候還真的不想指罵他們。我深信只要有選擇,他們也絕不想北上發展。
  
並唔係佢地跑咗去,而係我地留唔住佢。
  
當然,我們也是大可假裝瀟灑地講句﹕「我地並唔稀罕呢啲為五斗米折腰既人。」那麼你便請不要再說什麼﹕「香港樂壇已經再冇實力,名存實亡。」
  
志氣是重要,但總不能當飯吃,要是鬱鬱不得志,還是離開這傷心地更好。我們已經流失了許多歌手,你願意任由本地樂壇死亡,香港文化逝去;還是出一份力,支持本地歌手?
  
支持唔洗多,一聲打氣,一點留意,已經足夠。
  
「代價幾多,愉快有幾多……光陰如梭,幾首情歌,慶幸我尚有你在身旁。最愛掌聲,聽聽我心聲。縱使要去到絕嶺,亦願意當你心中最璀璨的星。」 彭永琛 - 比賽歌

https://www.facebook.com/kindernok/
標籤: 廣東話  廣東歌  繽紛諾  彭永琛  比賽歌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