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 一個時代裡眾生的回憶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17/03/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這部劇實在太符合筆者的審美了,是難得一見的高質量高審美大投資好作品;而且它還是筆者最喜歡的魔幻主義,看完第四集直接5星。


劇集圍繞上個世紀台北中華商場,中華商場曾經是亞洲最大的商場!


1960年建造,1992被拆除。從此,台北失去了一座地標型建築,也失去了很多人寶貴的記憶。台灣作家吳明益,是首位入圍布克獎的台灣作家,而今天這部劇,就改編自他的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魔幻現實主義。

最厲害的魔術,就是把已經消失的東西,再變回來;這部劇就像一個魔術,花了8000萬台幣,佔地2公頃,一磚一瓦的還原了八十年代的中華商場,以及裡面的50多家商鋪,簡單來說,這部劇是動真格的要拍一部好劇了。


片場製成之後,很多台北居民假裝群演混進片場,就是為了找回自己已經消失的記憶;這部劇由台灣公視年度大作,代表作還有《一把青》、《我們與惡的距離》,而導演楊雅喆代表作《血觀音》金馬獎最佳影片。這投資、這製作、這陣容,想不好看都難。

這部劇是真的拍出了質感,和《隱秘的角落》那種質感不相上下,區別就在於主題和內容不同,但都能帶你走進劇中的世界,而且亦夢亦幻,無比真實;三個小演員的表演也特別好,自然不做作,非常有感覺。


有一個情節,三個小朋友為了打遊戲機,決定用苦肉計,在自己的小雞雞上滴風油精,就為了多玩會遊戲機‧‧‧雞雞不如機機好玩的童真。

總而言之,太真實了,看這部劇就感覺時光穿梭;時代質感只是好劇的基礎,它的魅力還不止於此。魔幻現實主義氛圍上線,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三個小朋友在鬧市遇到一位魔術師,留著長頭髮,衣著邋遢,冷言寡語,不討人喜歡;這魔術師業務非常精湛,可以不斷變出錢,有會跳舞的小人,小朋友甚至還看見他變成一隻斑馬。
神奇的魔術師總是神神秘秘的說一些傳說,小朋友也不知道他看見的那些奇奇怪怪得東西,是真是假。

但不得不說,筆者一直不太喜歡台灣本土的鬼怪奇情元素,但 這一部作品真的不一樣,這些鬼怪奇情迷信和魔幻現實主義結合起來,那麼的絲滑,簡直絕配。


其實魔術師是真是假,有什麼秘密,不重要;觀眾都知道他只是一個引子,貫穿這部作品,來看到街坊的世界;就好像一個媒介,穿梭在鬧市的街道,探尋出人心中最隱晦的秘密。看這部劇,筆者心裡閃過V·S·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全是文學,全是內涵,全是筆者夢中的場景。

其實筆者一直覺得現在的電影藝術還沒有得到最大的開發,如果筆者來做導演,只要做最偉大的藝術品。有那麼多真實又偉大的文學作品作為營養,影視化應該找到平衡的路,幫助這些直擊人心角落的作品傳播的更廣。


正如這部《天橋上的魔術師》,表面上是一集一個孩子眼中的奇幻故事,實際上,是一個時代裡眾生的回憶,這些回憶聚集在一起,由小說家編織出來,就好像是把已經消失的昨日重現在你眼前,而它的內容,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每一集都有那麼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台詞:

孩子夢遊遇到特工,比遇到鬼更可怕。
相機比手槍威力更大。
一把鑰匙要找到合適的鎖頭。
被殺頭的是金聖嘆不是笑笑生。


那是上個世紀的台灣,曾經一度經濟發達,台灣從殖民地,到國民黨專制,到半資本主義,到經濟騰飛,短短幾十年經過滄桑巨變,風雲莫測。
而台灣的文學,也多是反政府,現實主義,抒寫台灣底層人民生活為主;現代慾望和原住民的碰撞,資本主義金錢觀和人民樸素的意識形態和生活,以及反體制反壓迫等等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


在這部劇中,都以最真實,最生活化的風格展現出來,結合青少年視角,結合魔幻主義,結合現實主義,充分滿足了筆者對藝術審美的期待;從這些微觀的,小市民的,半真半假的神奇故事裡,筆者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看到了台北的那個年月,看到了時代的變遷,看到了社會的發展。

同時筆者也看到了人性深處那些模糊的幻象,看到了魔術以及人們對魔術永遠的期待,看到了飄在鬧市之中的煙火裡,有一縷淡淡的憂愁在蔓延。


它真正的做到了雅俗共賞,內涵深刻,誠心推薦大家都看看這部好劇,不是每天都有的。特別是第四集就像一部電影,筆者真的很想單獨解讀,或是改編成小說。

突然想起來,它原本不就是小說改編的?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