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所構建的未來社會基於個人信息透明化,記憶的視頻式存儲與監管調閱系統存在。正常情況下,政府以及履行相關治安職責的刑偵人員可以提取任何人任何時段的記憶資料以供治安之需,公務之便;而在普通人之間,記憶的提取和共享需要經由本人操作,因此欺騙與謊言其實都由無從遮掩的“坦誠隱瞞”構成,也就是當對方質問“給我看你十分鐘前的記錄“時,以令人失望的沉默或搪塞回應。這種新型的隱瞞其實也沒有偏離現實太遠,畢竟很多關係中的”瞞“根本上是願打願挨的心照不宣。
觀看時讓人比較愉快的一點是情節中並沒有陳詞濫調地在人體的某一部位(比如常見的太陽穴,頸部或耳後)植入奇形怪狀的物體來實現技術功能,一切關於認知與記憶管理的機制都已經通過某種不必明說的方式完成了內化,本質上作為“外物”的技術手段以一種成熟而理所當然的方式融入到生活大小事項之中。然而在認知過程的呈現方式上,影片又採用了過多的文字、圖表、演示文稿風格的三維動態,加上情節中對於部分記憶片段的一再回放,筆者認為極盡冗雜笨拙。
無論如何,反烏托邦情節的核心衝突就在這種看似成熟完善的技術背景下誕生了。篡改認知數據和對記憶主體性的掠奪成為一種存在於秩序之外的未知勢力。影片的懸疑主線圍繞一系列連環謀殺展開,它們最為詭異的特點是殺手可以將行凶當時自己的視角替換為受害者,致使警方調取到的受害者生前記錄竟是以受害者本人持槍射擊的視角目睹和參與他自身的死亡。
Amanda Seyfried飾演的匿名者作為連環謀殺案的首要嫌疑人,不僅自身隱匿於政府的信息監管之外,而且還能夠根據客戶個人需要進入並修改他們的記憶內容,長期以此謀生。從這一點看,影片像很多同題材作品一樣,沿著“只要人的慾望存在,烏托邦就不可能建成”這一母題,一如既往地講述著法內之人的非法慾望如何滋養著技術的空缺,使得這片暗生的“雜草”長期合理存在。
當偽裝成富商暗查女主的偵查員身份暴露,他自身的認知與記憶開始遭受肆意入侵,塗抹與篡改。私心認為這大概是影片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正是由這部分自然地引出關於記憶脆弱性的思考。
畢竟即便是在現實之中,我們真實的感官,情緒與記憶也向來沒有預期中那麼值得信賴。當我們突然發覺關於某些事件的篤定印象其實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當我們看著自己在陳年日記裡寫下“我會永遠記得”的人或事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當時指的是什麼,當我們說從來沒有愛過,當我們怎麼也想不起侵害發生的細節,當我們說眼見為實千真萬確。
這是由記憶構造的主觀世界,是鮮有人能夠講出公正客觀的世界。
而當科技作為貯存媒介存在於生活觸手可及處,人們太容易依賴它們來盛裝記憶裡零星而珍重的“真實”細節。電影中無論即時體驗還是過往記憶都被強調為視聽呈現,想來是有些片面,然而我們想要記住的事物與經驗中有極大一部分確實是靠視聽媒介來延長存期的,圖畫或照片,聲音與影像成為我們盡力抓取和留存的生活片段最為易得的歸宿。
這樣,情緒體驗所依附的本體很大一部分是存儲在身外的,傾向於節省資源的心理機制也任其如此發展,我們的記憶或許更接近於可供查找的目錄而並不能完整記載經驗本身:當男主關於已故幼子的美好記憶被清空,他記得到哪裡提取那些溫煦悲傷的懷舊情緒,情緒的源頭卻因數據清除而無跡可尋。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我們愈發依賴外在媒介作為感受與記憶的載體,旁人不著痕跡的篡改才更輕易,也顯得可怖。我們無法向任何人證明在那些當時切身可感,事後可供查閱的“真實”裡,究竟哪些經驗是自己的,哪些是外界施與的,哪些尚可信賴,哪些純屬歪曲。
Black Mirror ─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還記得歐威爾筆下黨的口號之一:“誰控製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製過去。”對於體驗與記憶“真實”的篩選權和解釋權無論掌握在任何一方的手中,都該引起警惕。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觀看時讓人比較愉快的一點是情節中並沒有陳詞濫調地在人體的某一部位(比如常見的太陽穴,頸部或耳後)植入奇形怪狀的物體來實現技術功能,一切關於認知與記憶管理的機制都已經通過某種不必明說的方式完成了內化,本質上作為“外物”的技術手段以一種成熟而理所當然的方式融入到生活大小事項之中。然而在認知過程的呈現方式上,影片又採用了過多的文字、圖表、演示文稿風格的三維動態,加上情節中對於部分記憶片段的一再回放,筆者認為極盡冗雜笨拙。
無論如何,反烏托邦情節的核心衝突就在這種看似成熟完善的技術背景下誕生了。篡改認知數據和對記憶主體性的掠奪成為一種存在於秩序之外的未知勢力。影片的懸疑主線圍繞一系列連環謀殺展開,它們最為詭異的特點是殺手可以將行凶當時自己的視角替換為受害者,致使警方調取到的受害者生前記錄竟是以受害者本人持槍射擊的視角目睹和參與他自身的死亡。
Amanda Seyfried飾演的匿名者作為連環謀殺案的首要嫌疑人,不僅自身隱匿於政府的信息監管之外,而且還能夠根據客戶個人需要進入並修改他們的記憶內容,長期以此謀生。從這一點看,影片像很多同題材作品一樣,沿著“只要人的慾望存在,烏托邦就不可能建成”這一母題,一如既往地講述著法內之人的非法慾望如何滋養著技術的空缺,使得這片暗生的“雜草”長期合理存在。
當偽裝成富商暗查女主的偵查員身份暴露,他自身的認知與記憶開始遭受肆意入侵,塗抹與篡改。私心認為這大概是影片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正是由這部分自然地引出關於記憶脆弱性的思考。
畢竟即便是在現實之中,我們真實的感官,情緒與記憶也向來沒有預期中那麼值得信賴。當我們突然發覺關於某些事件的篤定印象其實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當我們看著自己在陳年日記裡寫下“我會永遠記得”的人或事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當時指的是什麼,當我們說從來沒有愛過,當我們怎麼也想不起侵害發生的細節,當我們說眼見為實千真萬確。
這是由記憶構造的主觀世界,是鮮有人能夠講出公正客觀的世界。
而當科技作為貯存媒介存在於生活觸手可及處,人們太容易依賴它們來盛裝記憶裡零星而珍重的“真實”細節。電影中無論即時體驗還是過往記憶都被強調為視聽呈現,想來是有些片面,然而我們想要記住的事物與經驗中有極大一部分確實是靠視聽媒介來延長存期的,圖畫或照片,聲音與影像成為我們盡力抓取和留存的生活片段最為易得的歸宿。
這樣,情緒體驗所依附的本體很大一部分是存儲在身外的,傾向於節省資源的心理機制也任其如此發展,我們的記憶或許更接近於可供查找的目錄而並不能完整記載經驗本身:當男主關於已故幼子的美好記憶被清空,他記得到哪裡提取那些溫煦悲傷的懷舊情緒,情緒的源頭卻因數據清除而無跡可尋。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我們愈發依賴外在媒介作為感受與記憶的載體,旁人不著痕跡的篡改才更輕易,也顯得可怖。我們無法向任何人證明在那些當時切身可感,事後可供查閱的“真實”裡,究竟哪些經驗是自己的,哪些是外界施與的,哪些尚可信賴,哪些純屬歪曲。
Black Mirror ─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還記得歐威爾筆下黨的口號之一:“誰控製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製過去。”對於體驗與記憶“真實”的篩選權和解釋權無論掌握在任何一方的手中,都該引起警惕。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