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ndmaid's Tale》─ 接受命運,服從體制?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09/04/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2017年度的艾美獎和金球獎,《使女的故事》擊敗了《西部世界》,可以說是今年最大爆冷之一。

《西部世界》,屬於那種少有的,從第一秒開始就能牢牢抓住人心的作品。想像力爆棚,處處是奇觀,而且還滿足了迷影情結(西部片)。而《使女的故事》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正劇,所有的明暗喻都非常明顯,失去自由被凌虐的人民逐漸開始反抗的情節線幾乎可以說是可以有些老套了。但它勝在後勁十足,能夠讓人一看進去就拔不出來,而且壓抑的感覺如宿醉,hangover一兩天。

這實在是一部壓抑程度堪比《黑鏡》的美劇。

如果說《黑鏡》用種種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日常細節(如社交媒體,選秀節目)來提醒我們生活的可能陰暗面,那麼《使女的故事》就是直接把我們拖進了一個《1984》(Nineteen Eight-Four, 1984年)式的未來世界。

這部改編自Margaret Atwood同名小說的《使女的故事》,無疑是我看過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之一。反烏托邦的故事構架,填充的卻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歷史細節索引。想一想假如有一天睜開眼睛,自己身處這樣的世界……不,我恐怕還是不敢。


第一集,就用大量的暗光,晃動的手持攝影和麵部特寫奠定了整部劇的氛圍。一個女人和她的丈夫,孩子在樹林中狂奔,槍響了,他們被追上,打暈,帶走。她是逃犯嗎?為什麼會被追逐?當畫面再次亮起來的時候,我們有了答案。

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只是一個生錯了時代的普通人。

故事發生在未來的美國,因為戰亂,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核污染廢料遍地,導致不孕不育現象越來越嚴重,適齡的女性只有四分之一能順利生育健康的胎兒。美國祇剩下的兩個州成立了以基督教為基礎,《聖經》為準則的基列國(Gilead)。社會被嚴格劃分成了不同等級,每個等級的人生活都被規劃好,連穿的衣服都不能自己選。金字塔最頂尖的是國家的統治階層(大主教)和他們的妻子。然後就是更低等的男性,永遠不能接近女人;還有沒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要被發配到殖民地去清除核廢料,最終皮膚會一片片脫落,痛苦而死。

想到了什麼? 《盲山》(回家路, 2007年)。女性同樣都被剝奪了自由,平等的權利,淪為了只能做家務,生娃的次等群體。然而,在《使女的故事》中,這不是女主角一個人的命運,整個國家的女性,都活的像家養狗。她們當然不想這樣。可是每一個成為使女的女人,在此之前,都得先進感化院,死過一回。女主角的朋友原本是個激進女權主義者,進了修道院之後,也被打怕了,只能服從。還有片中最讓人心痛的“瘋姑娘”珍妮,也在第一天進感化院就因為不羈的性格而慘遭毒手——被挖掉了一隻眼睛。從此就瘋瘋癲癲。


瘋掉了的,還笑得出來。沒有瘋掉的,想活下去,只能把頭低下,老實聽話,讓自己的眼睛變成一潭死水。據統計,《使女的故事》全書中,竟無一個對於笑容的描寫。在此之後,不少人就此沉默,接受了自己的命運,選擇服從體制。 (聯想到中共?)
整個國家都以一種看似理性的方式,而陷入了瘋狂。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極權社會,並非一朝一夕便可建成。而在它一點點形成的時候,大多數人,渾然不覺。


《使女的故事》讓人震撼的地方在於它不斷用閃回提醒了觀眾一個真相——就在不久前,美國還是那個全世界最為民主,開放的地方。看似一夕崩塌的大廈,實際上是一點點從下而上腐朽起來的。一開始,只是穿著運動內衣出去跑步,遭來保守的路人大媽的白眼。然後是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矛盾突然變得尖銳起來,“蕩婦”之類的詞變得多見了起來。這些小改變發生的時候,她們可能只是選擇了沉默,就像許多老百姓(無論男女)在國家廢除憲法,國會的時候保持了沉默一樣。然後,更大的變化來臨了。女性不再能出去工作,不能再擁有私人財產,到最後,不再被當成人對待。 筆者對片中一個細節印像很深。在路過街上的一家小店的時候,一個年輕的使女停下來說:這裡曾賣過這個國家最好吃的焦糖,比最好的性還要好。但現在,已經變成了賣使女套裝的地方。再回頭看看,她們簡直不敢相信那些普通的生活,曾經真實存在過。


看上去,這只是一部離我們很遠的反烏托邦式的科幻寓言。原書作者Margaret Atwood在接受采訪時,堅決否認。她說:她說,科幻小說裡有宇宙飛船,而我寫的則很有可能變成事實。

許多人對此說法相當認同,畢竟在Trump上台後,包括《1984》在內的多部反烏托邦小說都重登了亞馬遜榜單。說起來,他們的忍耐程度更低些,所以想像到的未來更殘酷。而相比之下,被伊斯蘭極權政權壓制的人民,則只能保持沉默。


我們都知道,一本書,一部電影或是電視劇,在權力面前,不堪一擊。但他們可以像是莎士比亞劇中一個喋喋不休地一定要唱出真相的傻子弄臣,一個痛苦的先知,要反覆地提醒我們—— 勿做那溫水中的青蛙。今天看不到一本書,明天一部電影莫名下架了,誰都不知道之後會失去什麼。

"American Girl"是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的同名專輯的第二支單曲,被《滾石》雜誌評為“100首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吉他歌曲”第76位。 2017年9月25日,在Hollywood Bowl的樂隊表演現場中,這首歌作為壓軸曲演奏。而這也成為Petty的最後一場表演,僅在一周之後10月2日,Petty因心臟驟停辭世。


作為《使女的故事》的結尾曲,這首歌似乎不像前面幾首一樣富含著女權主義的寫作背景及隱藏意義。它單純地歌唱了一種情緒,似乎暗示著被帶走的瓊即將面對的絕望處境。然而從故事的走向和最後尼克饒有深意的“相信我吧”的台詞,我們似乎還可以抱有一絲期待,或許黑暗即將過去,或許明天即將到來。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第二季釋新版正式預告,驚悚片段更顯基列國威權統治的殘酷。該支預告以Offred上季末結尾坐上箱型車的情景開場,渴望自由的她在陽光照射下更顯痛苦。而大主教Fred Waterford夫妻則發生激烈爭執。一幕 30 名使女被套上繩索,準備處以絞刑的畫面也讓人感到萬分驚悚。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將於 4 月 25 日在 Hulu 首播兩集。

The Handmaid's Tale: Top 10 Things We Need in Season 2: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