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 十年磨一劍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09/10/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整整一個甲子之前,曾經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Billy Wilder推出了那部《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控方證人)》,此後六十年這部電影一直是罪案懸疑的永恆經典。由於極致的燒腦和反轉,1958年上映時,Billy Wilder地在片尾提醒觀眾在自己看過之後,“請您不要向任何人透露劇情,特別是結局”。 “不可劇透性”彷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讓影片自身承擔很大的商業風險,“被劇透”的觀眾將有很大流失,而另一方面卻像徵著一種對於電影故事性和敘事術的極致追求。當莊文強導演的《無雙》顯示出這種“不可劇透性”的時候,不管從這部電影本身,還是眼光望向影片背後的莊導及其身處的香港警匪片,都讓人不由感慨:也許,港片迎來這種“不可劇透性”的創作期,未嘗不是一次令人期待的自我救贖。


《無雙》的片名明顯是採用複義模糊的影片定名法,我們可以對此進行多維的解讀,但立足點還是這個故事本身。 《無雙》從宏觀角度分類,是一個香港警方與國際假鈔集團之間鬥智斗勇的故事。發哥飾演的“畫家”作為這個集團的首領,在得到郭富城飾演的李問加盟後實力大增,他們的偽鈔製作技藝達到了“超級美鈔”的化境,是國際假鈔市場上最大的勢力之一。然而,“畫家”的假鈔集團卻不同於一般的犯罪組織,而是一個類似於“家族企業”的存在,“畫家”一家三代都在做假鈔,從未被抓過一次,這個組織的人身份都極為隱秘,讓警方處境極為窘迫。


《無雙》的片名也許指的是這種無雙的假鈔製作技藝,但顯然這只是最表層的意象。就像《無雙》的故事框架粗看上去只是一個極為標準的香港警匪片題材,但莊文強卻為了這個故事前後構思打磨了十年。莊導這“十年一劍”的水磨工夫,換來的結果就是開篇我們提到的“不可劇透性”。 《無雙》很有些“借殼”的味道,它藉的是香港警匪片傳統的“殼”,但項莊舞劍所指卻是雜糅著西方敘事機巧和東方哲性玄思的更大的創作野心。電影的開始,李問在泰國陰暗潮濕的監牢裡用羽毛筆劃著一枚枚郵票,然後偷偷將貼著假郵票的信塞到獄警的大布袋裡。監獄裡充滿著各色令人心悸的慘叫,莊文強的特寫鏡頭卻拉近到滿沾油墨的羽毛筆尖,在其筆下,線條像印刷出來一樣精準而穩定。一種充滿著分裂的暗黑色調充斥著銀幕,似乎在告訴觀眾,你將看到的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警匪故事。


事實也確實如此,單從電影敘事角度看,《無雙》沒有辜負莊文強“十年一劍”的心血和功夫。 《無雙》沒有採用警匪片慣常的線性敘事,影片以李問在警局審問室的回憶為敘事橋,通過他的回憶一點點對假鈔集團的往昔進行抽絲剝繭。然而,這又不是一個簡單的閃回,整部電影更像是一次超長版的蒙太奇,所有的一切都在被打破然後拼接。觀眾明明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一個“警察捉壞人”的故事,但卻在這種暗黑的氛圍中一點點忘記了警匪片類型的本身,因為懸疑早已悄悄接手了這部警匪片“殼”內的一切。到底“畫家”在哪裡?到底整個案件的真相是什麼?人物之間今日的恩怨情仇到底是早年的什麼造成的?李問這些人在這些年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人性熬煎?這些更內核的問題逐漸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直到影片結束,他們才會恍然大悟,繼而感慨這部依然有著火爆槍戰場面的警匪大片,竟沒有一處細節是多餘的,都是伏線千里,等待著一朝破迷。


在這裡,就不得不說到莊文強這個人還有香港的警匪片。莊文強被很多影迷熟悉更多是其編劇的身份,《無間道》系列、《竊聽風雲》系列、《雛菊》、《聽風者》……這些經典特別是《無間道》系列讓莊文強和麥兆輝的“麥莊組合”成為新世紀香港電影里程碑式的元素。莊文強是香港電影界最會講故事的人之一,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莊文強一直以來就想憑藉“好故事”探尋港片特別是警匪片的救贖之道。警匪片是港片的大類,上世紀80年代,《警察故事》、《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等一大批優秀作品讓香港警匪片風光無限。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後期,以1997年《Titanic》為標誌,荷李活電影迎來全球化推進的高潮。同時,很多優秀的香港導演和演員開始進軍荷李活,大量的人才外流導致香港電影業在市場持續走低之後又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香港警匪片在這種大勢中,自身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曾經輝煌的香港警匪片一點點步入低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3年莊文強的《無間道》橫空出世,從此掀開香港警匪片自我救贖的篇章。不管是《無間道》、《竊聽風雲》,還是《寒戰》、《毒戰》、《傷城》等反響較好的警匪片,其無一例外都在找尋著一種突破。警匪片就一定要場面火爆麼?就一定要正邪分明嗎?就一定要陽剛熱血嗎?顯然,在進入新世紀的這二十年裡,莊文強等香港電影人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無雙》裡確實有熱血火爆的成分,金三角那場槍戰戲場面確實讓人過癮,但這並不是主流,整部電影的調子是陰鬱的,人物也是幽深難測的。在《無間道》、《竊聽風雲》、《寒戰》等片中,主人公無一例外都是西裝革履、體面光鮮的精英形象,但這些光鮮的外表卻彷彿一套重重的鎧甲,讓人物內心的沉重感更甚。發哥飾演的“畫家”完全符合這二十年香港警匪片對於人物探索的轉向,除了《無雙》片名出現前的警察形象,“畫家”真正的出場則是完全貴族範的:發哥一手快速玩著魔方,一手搖盪著高級紅酒,談論的是Albrecht Dürer 的《騎士、死神和魔鬼》,面帶“和煦溫暖”的微笑,卻讓人總是感到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香港警匪片中這種對人設的探索,讓《無雙》將敘事焦點牢牢固定在人物自身,從而使人物自身的性格和內心得到更大維度的解剖——觀眾不再單純被故事和場面吸引,更多是對人物的這種解剖深深著迷,這也是《無間道》給香港警匪片最大的啟發和貢獻。 《無雙》裡的李問異常的憂鬱,他從一開始就彷佛背負著一座大山前行,立志成為畫家的他最大的天賦卻是模仿,從替別人仿製名畫到去仿製美鈔。而“畫家”又是另一種情況,他一面是溫文爾雅的貴族紳士範兒,但另一面又是極為殘忍嗜血和行為極端的,而這兩面的轉換也許中間不超過幾秒鐘。 《無雙》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叩問,比起以往警匪片對法律和正義的痴迷,從《無間道》到《無雙》,其實可以看到一條非常清晰的線路。那就是新世紀之後的香港警匪片更傾向於對人性的描繪,尤其是有著強烈心理衝突的扭曲人性的解剖,更真實和殘酷地表現出了警匪世界的叢林法則。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人物內心的這種強烈的衝突和扭曲,最終會將影片的主題內涵推向一個更深的維度。是的,這裡我們強調的是主題的“深”而不是“高”,這正是莊文強從《無間道》開始十年磨一劍的參悟。 《無間道》將影片故事主題的圖騰上升到佛家的高度,以俯視眾生之態統攝全篇,這固然堪稱空前妙筆。但時代在向前發展,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互聯網成為人們最為普及的生活支撐,人們對自我和他者的分別漸漸無法通過容貌外形來辨識,因為外貌只不過是一個掩藏思想與心靈的“殼”而已,在網絡時代,“我是誰”這個疑問從未如此讓人們痛徹心扉。這個時候,更“高”的主題將天然失去觀眾的認可,而更“深”的內涵將得到普通人更多的共鳴。


所以,《無雙》雖然講假鈔的故事,“真”和“假”一直是影片圍繞的重要義群,但卻並不想向是非黑白的高度進發,而是鉚足了勁往人心深處挖掘。李問為自己只會模仿而痛苦萬分,生活的窘迫、世人的嘴臉,特別是畫廊經紀人反复說的那句“這個世界只有一個梵高,其他的第二個、第三個都沒有價值” ,像一條靈魂的鞭子時刻抽打著他滴血的心。然而,發哥卻凝視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任何事只要做到極致就是藝術”,大聲對他說“只看到黑和白的人永遠都是失敗者”。李問面對著女友畫展中永遠賣不出去的那幅自己的作品,耳邊響著女友有些責備更多是擔心的質問“難道以後你就靠畫假畫……”,還有畫廊經紀人一如既往的貶低,莊導的鏡頭只給了李問上半身背影的特寫:一直老實甚至有些懦弱的李問突然笑了,笑得肩都在抖,他很痞子氣地低頭點上一根煙,然後燒掉了自己的畫,從後側方觀眾可以看到他的嘴角彎出了一個邪魅的弧度,有什麼東西被徹底改變了……


在那一刻,觀眾在《無雙》中感覺到了一種直指人心的震撼,這是一種不同於《無間道》的震撼,更多帶著一絲濃厚的心理共振,那是21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都在面對的內心焦灼和憤懣。也正因此,《無雙》雖然在故事性和敘事結構及技巧等方面已經達到“不可劇透性”的極致,但莊文強在接受采訪時卻坦言《無雙》有著更多元素,“不怕劇透” 。比如,《無雙》中的演員都奉獻了自己的最佳狀態,特別是發哥在《無雙》中很拼,六十多歲的人仍然表現得像三四十歲的壯年。沒來由就想起發哥那部在1986年上映的《英雄本色》,當年的Mark哥說:“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三十二年過去了,香港警匪片歷經波折苦痛,決意自我救贖,它理應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份輝煌。救贖之路也許漫長,但並非沒有方向,也許就藏在莊文強十多年前決意重新磨劍的時候。


**圖片及影片採自於網絡**
標籤: 無雙  莊文強  周潤發  郭富城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