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就是歷史的第一稿:《The Post》

KC電影美劇分享 於 08/03/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新聞應該為被統治者服務,而不是統治者”


這句台詞是《戰雲密報》影片結尾最高法院對華盛頓郵報取得勝訴的陳述。


要投入欣賞這部電影,當然要先了解當時的政治環境及背後的歷史:

二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重新組團對抗,全球形成“冷戰”模式。

從建造柏林圍牆的東德西德開始,蘇美對抗漸漸轉向亞洲,也就是朝鮮戰爭,從而有了今天的朝鮮和韓國;這種“新常態”的分割,同樣也印證在了越南上。

1954年的《日內瓦協定》,準備用“和平”方式先暫時分成北越南越。但其實雙方知道《日內瓦協定》是一張廢紙。


1955年,越南戰爭打響,到了1961年甘迺迪執政時期開始深入。


於是,這標誌著美國自己把自己,帶入了越戰的泥潭。越南戰爭打到第十個年頭,也就是1966年,美國官方自己出了一份越戰分析報告,報告大概意思是:
美軍在越南的十年間,越來越陷入膠著的狀態,贏不了,但也不會輸,最重要的是,這場戰役一開始,可能毫無意義。這就是美國著名的“五角大樓秘密文件泄露案”的導火索,同時也是電影《戰雲密報》的開篇。

《華盛頓郵報》中的分析員Daniel Ellsberg,是分析越南戰事專員之一,他知道越南戰爭背後始末,也看到美國政府不願意承認這一既定事實。換句話說,美國不願意做輸家,於是用更大的謊言,來圓一開始就錯誤的越戰之謊。

Daniel決定把這份報告分享出去,讓報刊媒體公佈與眾。電影中並沒有過多詮釋Daniel決定泄露的原因,只是交代了在Daniel下飛機時,看到國防部長謊話連篇的記者招待會,從而下決心去揭穿美國政府的嘴臉。


但在現實中,Daniel在訪談中說到,在他童年時期,父親在開車途中,瞌睡從而導致了車禍,母親在其車禍中喪生,這讓他明白,即使當時父親沒有任何企圖和故意,但最終還是釀成了慘劇,這正是一時疏忽和糊塗所致。

Daniel的人生觀也在那時發生了巨大改變,他用了自己的遭遇,比喻了美國政府對越南戰爭的狀態:
因為缺乏監督和約束,美國政府如同他疲勞駕駛的父親,這樣下去,美國會陷入更大悲劇中,於是他挺身而出,決定洩密。


接下來的故事如同電影裡描述的,最先發稿的是《紐約時報》,但很快被壓制住,並禁止繼續發稿。與此同時,《華盛頓郵報》拿到了這份報告,“自由與公正,真實和透明”這些頭銜,都在報刊主編Ben,還有老闆Katharine Graham頭上盤旋。


很多人看懂了電影第一階梯闡述的道理,那就是美國報刊人的精神。但影片厲害之處還在於,電影劇情的第二階梯,展現了女性追求平權和解放的層面。

這就不得不提到扮演華盛頓郵報老闆娘的梅姨,她憑藉這部電影已經第21次入圍奧斯卡。

在1970年代,當時也是男權社會集中的時候,女性在商界可以說根本沒有地位。

影片中有一段就說明了當時的男女社會地位。當Katharine到政商友人家晚餐之時,男人聊到政治的時候,女人彷彿接到信號一般,紛紛離席,到另一個房間家長裡短聚,讓男人繼續在飯桌前“商政議政”。而Katharine作為華盛頓郵報的女老闆,本應該留在飯桌上和一群男人高談闊論,但當時的社會氛圍沒辦法讓她從容的留下,她也識相的和太太們到另一個房間。Katharine在那樣一個男人圍繞的商界頂端,可畏是舉步維艱,每一步都有可能被資本和男權的介入失去主動權。

就在“五角大樓洩密事件”那段時期,《華盛頓郵報》正在籌劃上市。

作為老闆的她,首要的初衷,是保持《華盛頓郵報》上市的順利進行,讓家族產業繼續興旺發達;其次又要保有她交際圈的人脈友誼關係。Katharine到底是全身而退保全報刊,還是致死捍衛報刊人公正的精神?

她在萬般的艱難面前,選擇了後者。

但這還沒完,在她下決定出版的時候,法律顧問再一次評估,這一次出版不僅可能導致《華盛頓郵報》萬劫不復,或許還會觸犯法律,讓Katharine進監獄。

而她依然堅持出版,這一次的決定,才真正昇華了女主角作為女性的偉大。


雖然說主編在整個事件中也很勇敢,也值得大家敬重,但更多時候,主編只是在做他作為報刊人應該做的事。而Katharine則做出了她在那個時代,雜糅了家族事業,人際關係,女性地位,個人家庭安危等綜合壓力下作出的決定。

因此她更是導演想要彰顯女性平權的地方。


《戰雲密報》(The Post)。這部作品中透射出美國新聞人面對政府巨大壓力時的那份昂揚,那份底氣。寫出了整個美國新聞媒體的那個艱難時刻的艱難抉擇,寫出新聞媒體如何與最高法院和社會一起對抗那個行政首領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寫出他們合力維護社會公器。

Tom Hanks扮演的《華盛頓郵報》總編Ben Bradlee接到尼克松總統禁止發表國防部文件的禁令,他堅決不認賬:“這個國家的人民無法讓總統一人獨大,獨掌國家,我想不通總統竟然將揭露真相與叛國劃等號,這給我一種感覺:破壞某個執政政府或某個個人的聲譽是在叛國。這等於是說,他就是國家”


當時,尼克遜讓司法部發出的禁令已經生效,如果發表那份揭露歷任總統欺騙民眾黑幕的文章,總編和出版人都要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華盛頓郵報》的新聞工作者是怎麼想的?Ben Bradlee的回答異常堅毅:“如果我們不發,那我們看起來像什麼?我們就輸了,這個國家就輸了,尼克遜贏了”

最後那個最高法院判決令到達華盛頓郵報的場景。導演讓一位女編輯接電話,幾乎所有編輯部的人都屏住呼吸圍在她旁邊,她複述最高法院法官書寫的判決詞:“開國元勳們給予媒體自由必要的保護製度,是為了讓媒體在我們的民主政體中發揮重要作用。媒體應該為被統治者服務,而不是統治者。”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圖片採自於網絡**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