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毀滅 | The 5th Wave
去看這部電影的人恐怕有不少被片名騙了,從電影名稱取為《第五毀滅》(The 5th Wave),再加上預告、宣傳都指向本片是一部「末日毀滅片」來看,觀眾期待的當然是看外星人如何在地球肆虐造成毀天滅地的傷害,再加上女主角由「超殺女」一角聞名的克蘿伊摩蕾茲(Chloë Grace Moretz),又配上《侏羅紀世界》中的小鮮肉大哥尼可拉斯羅賓森(Nicholas Robinson),幾乎是男女通吃的組合。但如果這樣想,看這部片之後可能就會將它貼上一個惡評標籤。
◎青少年文學改編的末日科幻著作
《第五毀滅》其實是改編自2013年的暢銷同名小說【第五波】的電影。與這幾年相當流行的青少年反烏托邦文學,如《飢餓遊戲》、《移動迷宮》、《分歧者》等非常類似,不過《第五毀滅》沒那麼重的「反烏托邦」意味,而是以外星人入侵的世界末日背景,比起上述幾部電影少了不少說教的感覺,反倒比較像2013年的電影《宿主》,除了表現出青少年在地球面臨毀滅之時的希望與勇氣,更探討外星人入侵人類,面對物種消失的人性掙扎。
整部片演員表現的不錯,劇情流暢只是深度稍微不足,很多情節不知何故簡化的嚴重,連沒有看過小說的我都覺得劇情走向變化太快,些許情節編排的不合理等,讓本片的完整性稍微下降。但不致於到難看的地步,會覺得難看比較像是喝錯飲料的感覺,你預期它是紅茶,但沒想到卻是咖啡,本來紅茶與咖啡都可以喝,但是一開始就用了喝紅茶的心態去喝咖啡,標準自然沒辦法同日而語。
◎青少年當主角,希望成了活下去的理由
為了吸引年輕族群,不少電影都以年輕人的角度去看世界,畢竟我們常說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但看了這部電影中的刻劃,我第一次有種感覺,要主宰社會,年輕人還要多加油。
(以下內容將提到劇情,若沒看過電影請斟酌觀看)
為了不講透露太多劇情,本片的預告和宣傳都用一種點到為止的方式表現,外星人入侵地球帶來一波波毀滅人類的攻擊,目標在於「地球」,因此盡量以不破壞環境的方式將人類倖存者消滅。第一波攻擊是「斷電」,阻礙人類生存空間;第二波是「洪水」,破壞人類生活環境;第三波是「病毒」,侵害人類身體機能,第四波開始才是本片的重點,以「寄宿」的方式控制人類。而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第四波的攻擊由本片的外星人(電影中稱為「異體(The Other)」)偽裝成人類,再以滅殺成人進而控制青少年的方式,一舉挑起第五波攻擊,因為殘酷的事實是比起成人,青少年相對是比較好控制的。
也由於劇情中種種不合理的簡化過程,越顯得青少年的蠢笨,反而失去本片最初的意義而形成反效果。例如為什麼一群青少年被潛送到基地,明明說父母稍後就會會合,但卻始終沒出現,反而變成被迫從軍,讓孩子走上前線去對付所謂的「異體」是順理成章的事,偏偏還沒人懷疑過?或許被「反烏托邦」電影洗禮後的觀眾對這一切感到正常,反正每一部電影都是在講「世代剝削」的老調,讓《第五毀滅》這樣的安排也變得沒什麼值得懷疑與不妥之處,還自動代入《戰爭遊戲》的劇情設定,只有孩子們才可以拯救地球?
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現代的青少年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凡事都人云亦云,只要說得大聲、看似有理就被奉為圭臬,某程度上來說青少年可能淪為成人(異體)欲達到某些目的的手段,只有在大人眼中「不聽話」的小孩能脫離掌控,但最終還是要為自己而戰。
◎人性與戀情的牽絆讓人之所以為人
世界末日時,人類如何自處?是許多電影、電視劇發想的主要題材,也經過不少的討論與詮釋,人性與戀情是《第五毀滅》的主要劇情主旨。在人性的描繪上,《第五毀滅》不是像《陰屍路》這類末日片,講述人性的自私與末日社會中發展出來的各種特殊人格,反倒是將「人性」的優點的放大,在外星人入侵的情況下,人類生存受到威脅,僅存的人性變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由於「異體」非人,此處正好形成強烈的對比,除了利用人性來毀滅人類此一種族(欺騙青少年去消滅倖存者),再透過一個「異體」的行為(愛上女主角,讓本身擁有人類與異體身份的他想放棄異體身份)來表達人性的可貴。另外,情感的牽絆不是阻礙,因為人有情而帶來希望,找到在末日活下去的理由,如此反覆更帶出無窮希望。
劇情應該不會停在這裡,既是小說改編的電影,就表示後續尚有故事待發展,【第五波】小說第二部【無垠之海】(The Infinite Sea)中文版將與電影同步推出,第三部【最後一顆星星】(The Last Star)則是今年五月才會上市,所以觀眾可以期待後續電影劇情的發展,或許《第五毀滅》會有續集問世。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