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熱門的電影應該是《火星任務》(The Martian)吧!票房大收之餘又獲得不錯的評價。假若你喜歡3D電影,但又不太喜歡天馬行空的科幻題材,比較想看一些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就不可以錯過10月8號上映的《命懸一線》了。
簡介: Philippe Petit ( Joseph Gordon-Levitt飾) 從小便愛上特技表演,長大後更成為熱愛挑戰特技的法國雜技名人。有天他得悉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即將興建完成,就立志要在毫無安全措施保護下,以高空踩鋼線形式橫渡兩棟摩天大樓!Philippe在他啟蒙老師Rudy (Ben Kingsley飾)、女友Annie (Charlotte Le Bon飾) 及其他團隊成員的鼓勵及協助下,決意要實行這個驚天壯舉。但由於計劃並沒有經過許可,他們必須掩人耳目,私底下潛入大樓計算各種數據及設定裝備……驚險重重的過程,生死交託一線上!究竟為了實現夢想,Philippe可以去到幾盡?
本來,編者也打算看《火星任務》,沒有想過看這部《命懸一線》,但幸得友人的邀請,才有機會觀看《命懸一線》優先場,在此再一次感謝友人蘿雲!以下是編者的一些觀後感:
1. 早前看過預告片,到進場前還以為差不多整套電影都會是緊張、懸疑的情節,想不到電影中三份二時間是比較輕鬆的劇情。
2. 儘管電影在視覺上真的非常出色,但它在敘事方面就有點失色了。電影的首部分講述主角年少時接觸走鋼索的經歷,從他學習走鋼索說到他決意到紐約追夢。雖然能簡單交代主角的人物性格,以及他與其他角色的關係,但是這部分看起來卻有點冗長、雜亂,而且不太令人深刻。或許它未至於可有可無,但與電影精彩的尾段比較,此段未免有點遜色。
3. 隨著Philippe到了紐約,電影的節奏開始加快,而且終於找到它的重心了。不知道是否因為電影音樂的緣故,這段非常有heist film(騙案電影?編者也不太清楚這術語的中文譯名)的味道:從一眾角色視察場地、分工、遇上意想不到的問題......看著他們一步一步去實行他們的計劃,加上快速的剪接、極有節奏感的音樂,這部分看起來緊張刺激之餘,有時候又很爆笑、具娛樂感。
4. 電影最精彩的部分,當然是尾段主角於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南座和北庭之間走鋼索的情節。雖然整段片段長達十多分鐘,而且主要只是講述他來回走鋼線的情節,但其每次不同的剪接、拍攝角度、配樂,以及角色們的神態、行為,使片段看起來非常緊湊。即使觀眾明知一切都是電腦特技後期製作而成,演員並非真的在高空中走鋼索,但逼真的畫面,加上以配樂、剪接、演員動作做成的緊張氣氛,仍然令觀眾格外投入,甚至為主角提心吊膽。
5. 看到角色們時常到「香港茶餐廳」商討,編者覺得很有趣,亦很親切。
6. 電影剛開始,編者就被Joseph Gordon-Levitt一口帶著法國口音的英語吸引了。雖然後來Ben Kingsley的角色也是有歐洲口音,但Joseph Gordon-Levitt的口音實在十分突出。雖然編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知道他的演繹是否準確,但編者覺得他的口音還是頗神似的,相信他在此下了很多功夫吧!7. 編者覺得很可惜的一點,就是Ben Kingsley在戲中的戲份不算太多。然而,他每次出場也很搶眼:從一開始不滿意Philippe的表現,到中段流露出對他的擔憂,到最後為他感到安慰,他們之間的感情頗為真摯。
8. 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的男主角Philippe Petit清楚地展示了一個表演者、藝術人的心理變化。小時候看到別人精彩的表現,便著迷於此,並立志成為一個表演者。後來,他逐漸成長,學懂表演技巧後,漸漸建立野心,希望在一個更好的舞台,為觀眾帶來更震撼的表演。在決心表演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甚至受傷,他也要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表演完成。即使準備多麼充足,在表現前,他仍然會感到非常緊張,會不斷想像發生意外事情的可能性。最後,踏上舞台後,一切的緊張感覺都漸漸消失,他只想享受在舞台上的時間。雖然離開舞台時會感到非常不捨,但他仍然非常享受觀眾的掌聲。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劇本對此探討頗為深入,寫得亦很完整。
9. 導演Robert Zemeckis拍過《回到未來》三部曲(Back to the Future)、《北極快車》(The Polar Express)、《魔幻聖誕頌》(A Christmas Carol)等電影, 一直被視為以視覺敘事的大師。與導演的前作一樣,《命懸一線》的視覺效果、畫面十分精彩、奪目。導演處理顏色運用方面亦很出色,電影開頭黑白的片段,加上一些彩色的物品、人物,使片段看起來格外悅目。然而,有些畫面(如在森林前練習那一場)加上3D效果,看起來雖然漂亮,但真的太假。
10. 電影是以3D攝影機拍攝,並非後期處理才變3D。從一些片段所見,導演在拍攝前已經悉心設計一些畫面,務求把3D效果用到極致。編者尤其喜歡片中對「線」的處理,無論是主角小時候看馬戲團的線,還是他模型的線,導演選取的角度都把它拍得很有立體感、層次感。在2D電影裡,我們看到的畫面本身就是以一條條的線條組成,但在這部3D電影中,線也變成立體了。
11. 為電影配樂的Alan Silvestri也功不可沒。這次已經是他與導演第十五次合作了,他在電影中使用了大量不同風格的音樂:從一開始比較輕鬆的音樂,到中段類似heist film的節奏感音樂,到尾段緊張的音樂(還有古典音樂),它們除了配合劇情發展之餘,又營造了不同的氣氛,使觀眾更能投入於電影世界中。
12. 觀者看完整套電影後,覺得這套電影是導演、編劇對世貿中心、以至紐約市的致敬。電影中鏡頭展示了紐約夜晚、日出時美麗的景色。雖然它們或許也是電腦動畫造成的,但卻能令人讚嘆紐約市的繁華、美麗。(編者在最近的六月到過紐約市一遊,看完電影後又有點掛念那裡了)
13. 看完整部電影後,我甚至覺得電影的主角是世貿中心。主角Philippe著迷於世貿中心,不顧一切,希望實現他的夢想,用鋼索穿梭南座和北座。當他到達紐約視察場地時,鏡頭從地面向上移至世貿中心的天台,展現出世貿中心的宏偉、壯觀景觀。後來在鋼索上,Philippe更向它敬禮呢!相信世貿中心是令不少美國人感到驕傲的建築吧!在觀看這些片段時,以及一眾角色抬頭注視世貿中心的眼神,我也能感受到導演對其的鍾情和自豪感。
14. 電影從開頭到結尾,都是由Philippe Petit以打破第四面牆(Breaking the fourth wall)的形式,直接向觀眾說出他的感受、想法,講述他的故事。編者不太欣賞這種處理方法,認為它的效果不大。在我看來,它最大的作用是尾段在鋼索上解釋他的動作、想法, 以及電影中的最尾一句對白:他的門票期限是直到永遠。這一句充滿著哀傷的情感,因為即使Philippe Petit仍然健在,世貿中心也不能永遠存在。這一段對電影本身帶著畫龍點睛的效果,更能牽動觀眾的情感、反思。
15. 看著逼真的電腦特技,把世貿中心重現大銀幕上,我也不禁想起14年前的悲劇。相信美國人、紐約市民在觀看這電影時,必定有更深的感受。
預告片:
以上只是編者的愚見,相信每個人對觀影都有不同的角度和期望,不知道你們又覺得這部電影如何呢?
*如果想知道更多電影消息,請Like本專欄的Facebook專頁。你們的支持,就是編者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圖片來源:
Coming soon
Indie Wire
Metacritic
Christianity Today
資料來源: Yahoo! 電影
簡介: Philippe Petit ( Joseph Gordon-Levitt飾) 從小便愛上特技表演,長大後更成為熱愛挑戰特技的法國雜技名人。有天他得悉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即將興建完成,就立志要在毫無安全措施保護下,以高空踩鋼線形式橫渡兩棟摩天大樓!Philippe在他啟蒙老師Rudy (Ben Kingsley飾)、女友Annie (Charlotte Le Bon飾) 及其他團隊成員的鼓勵及協助下,決意要實行這個驚天壯舉。但由於計劃並沒有經過許可,他們必須掩人耳目,私底下潛入大樓計算各種數據及設定裝備……驚險重重的過程,生死交託一線上!究竟為了實現夢想,Philippe可以去到幾盡?
本來,編者也打算看《火星任務》,沒有想過看這部《命懸一線》,但幸得友人的邀請,才有機會觀看《命懸一線》優先場,在此再一次感謝友人蘿雲!以下是編者的一些觀後感:
1. 早前看過預告片,到進場前還以為差不多整套電影都會是緊張、懸疑的情節,想不到電影中三份二時間是比較輕鬆的劇情。
2. 儘管電影在視覺上真的非常出色,但它在敘事方面就有點失色了。電影的首部分講述主角年少時接觸走鋼索的經歷,從他學習走鋼索說到他決意到紐約追夢。雖然能簡單交代主角的人物性格,以及他與其他角色的關係,但是這部分看起來卻有點冗長、雜亂,而且不太令人深刻。或許它未至於可有可無,但與電影精彩的尾段比較,此段未免有點遜色。
3. 隨著Philippe到了紐約,電影的節奏開始加快,而且終於找到它的重心了。不知道是否因為電影音樂的緣故,這段非常有heist film(騙案電影?編者也不太清楚這術語的中文譯名)的味道:從一眾角色視察場地、分工、遇上意想不到的問題......看著他們一步一步去實行他們的計劃,加上快速的剪接、極有節奏感的音樂,這部分看起來緊張刺激之餘,有時候又很爆笑、具娛樂感。
4. 電影最精彩的部分,當然是尾段主角於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南座和北庭之間走鋼索的情節。雖然整段片段長達十多分鐘,而且主要只是講述他來回走鋼線的情節,但其每次不同的剪接、拍攝角度、配樂,以及角色們的神態、行為,使片段看起來非常緊湊。即使觀眾明知一切都是電腦特技後期製作而成,演員並非真的在高空中走鋼索,但逼真的畫面,加上以配樂、剪接、演員動作做成的緊張氣氛,仍然令觀眾格外投入,甚至為主角提心吊膽。
5. 看到角色們時常到「香港茶餐廳」商討,編者覺得很有趣,亦很親切。
6. 電影剛開始,編者就被Joseph Gordon-Levitt一口帶著法國口音的英語吸引了。雖然後來Ben Kingsley的角色也是有歐洲口音,但Joseph Gordon-Levitt的口音實在十分突出。雖然編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知道他的演繹是否準確,但編者覺得他的口音還是頗神似的,相信他在此下了很多功夫吧!7. 編者覺得很可惜的一點,就是Ben Kingsley在戲中的戲份不算太多。然而,他每次出場也很搶眼:從一開始不滿意Philippe的表現,到中段流露出對他的擔憂,到最後為他感到安慰,他們之間的感情頗為真摯。
8. 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的男主角Philippe Petit清楚地展示了一個表演者、藝術人的心理變化。小時候看到別人精彩的表現,便著迷於此,並立志成為一個表演者。後來,他逐漸成長,學懂表演技巧後,漸漸建立野心,希望在一個更好的舞台,為觀眾帶來更震撼的表演。在決心表演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甚至受傷,他也要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表演完成。即使準備多麼充足,在表現前,他仍然會感到非常緊張,會不斷想像發生意外事情的可能性。最後,踏上舞台後,一切的緊張感覺都漸漸消失,他只想享受在舞台上的時間。雖然離開舞台時會感到非常不捨,但他仍然非常享受觀眾的掌聲。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劇本對此探討頗為深入,寫得亦很完整。
9. 導演Robert Zemeckis拍過《回到未來》三部曲(Back to the Future)、《北極快車》(The Polar Express)、《魔幻聖誕頌》(A Christmas Carol)等電影, 一直被視為以視覺敘事的大師。與導演的前作一樣,《命懸一線》的視覺效果、畫面十分精彩、奪目。導演處理顏色運用方面亦很出色,電影開頭黑白的片段,加上一些彩色的物品、人物,使片段看起來格外悅目。然而,有些畫面(如在森林前練習那一場)加上3D效果,看起來雖然漂亮,但真的太假。
10. 電影是以3D攝影機拍攝,並非後期處理才變3D。從一些片段所見,導演在拍攝前已經悉心設計一些畫面,務求把3D效果用到極致。編者尤其喜歡片中對「線」的處理,無論是主角小時候看馬戲團的線,還是他模型的線,導演選取的角度都把它拍得很有立體感、層次感。在2D電影裡,我們看到的畫面本身就是以一條條的線條組成,但在這部3D電影中,線也變成立體了。
11. 為電影配樂的Alan Silvestri也功不可沒。這次已經是他與導演第十五次合作了,他在電影中使用了大量不同風格的音樂:從一開始比較輕鬆的音樂,到中段類似heist film的節奏感音樂,到尾段緊張的音樂(還有古典音樂),它們除了配合劇情發展之餘,又營造了不同的氣氛,使觀眾更能投入於電影世界中。
12. 觀者看完整套電影後,覺得這套電影是導演、編劇對世貿中心、以至紐約市的致敬。電影中鏡頭展示了紐約夜晚、日出時美麗的景色。雖然它們或許也是電腦動畫造成的,但卻能令人讚嘆紐約市的繁華、美麗。(編者在最近的六月到過紐約市一遊,看完電影後又有點掛念那裡了)
13. 看完整部電影後,我甚至覺得電影的主角是世貿中心。主角Philippe著迷於世貿中心,不顧一切,希望實現他的夢想,用鋼索穿梭南座和北座。當他到達紐約視察場地時,鏡頭從地面向上移至世貿中心的天台,展現出世貿中心的宏偉、壯觀景觀。後來在鋼索上,Philippe更向它敬禮呢!相信世貿中心是令不少美國人感到驕傲的建築吧!在觀看這些片段時,以及一眾角色抬頭注視世貿中心的眼神,我也能感受到導演對其的鍾情和自豪感。
14. 電影從開頭到結尾,都是由Philippe Petit以打破第四面牆(Breaking the fourth wall)的形式,直接向觀眾說出他的感受、想法,講述他的故事。編者不太欣賞這種處理方法,認為它的效果不大。在我看來,它最大的作用是尾段在鋼索上解釋他的動作、想法, 以及電影中的最尾一句對白:他的門票期限是直到永遠。這一句充滿著哀傷的情感,因為即使Philippe Petit仍然健在,世貿中心也不能永遠存在。這一段對電影本身帶著畫龍點睛的效果,更能牽動觀眾的情感、反思。
15. 看著逼真的電腦特技,把世貿中心重現大銀幕上,我也不禁想起14年前的悲劇。相信美國人、紐約市民在觀看這電影時,必定有更深的感受。
預告片:
以上只是編者的愚見,相信每個人對觀影都有不同的角度和期望,不知道你們又覺得這部電影如何呢?
*如果想知道更多電影消息,請Like本專欄的Facebook專頁。你們的支持,就是編者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圖片來源:
Coming soon
Indie Wire
Metacritic
Christianity Today
資料來源: Yahoo! 電影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