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上映已經一段時間,本來編者還在掙扎應該觀看這一部電影,還是剛上映的《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但經過本星期楊局長的介紹後,我還是決定去看《時代教主:喬布斯》,希望見一見Steve Jobs。
圖片來源: YouTube
故事大綱: 電影講述這位創造力非凡的成功企業家(Michael Fassbender飾),其為人津津樂道和不為人知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三個指標性產品的發佈,觀眾將能透過這部電影一探史提夫在數碼革命背後,關於他個人黃金時代的深刻描繪。
想不到,這電影比我想像中好看得多!!這次和編者一起觀影的友人更表示很久沒有在戲院裡看過這麼出色的電影!!所以,真的要感謝楊局長的好介紹!!以下是編者的一些觀後感:
1. 電影主要發生在三個時間點,分別是1984年,1988年和1998年的發佈會前的發生的事。這個劇本就像傳統的三幕劇結構(three act structure),分別講述了Steve Jobs最意氣風發、執迷和自省的時期。其中,劇本在每個時期裡亦插敘了一些其他時間所發生的事情,補充一些重要資料,使我們在短短兩小時裡,能夠簡略地了解Steve Jobs的一生。
2. 劇本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魔球》(Moneyball)編劇Aaron Sorkin撰寫,都是有喋喋不休的對白,充滿他的風格。電影亦令我想起去年的《飛鳥俠》(Birdman):兩部電影主要都是發生在後台,並由喋喋不休的對白營造強勁的張力,以及讓觀眾有所反思。
3. 電影中,Steve Jobs表示每個人在發佈會前五分鐘都像喝醉了一樣。這一點,亦是劇本出色之處:劇本主要發生在三個發佈會發生前的四十分鐘裡,透過Steve Jobs和身邊幾個重要人物的對話,營造出色的戲劇效果,使這些所謂「口水戲」也充滿張力,同時突顯Steve Jobs的性格、心理變化。當然,看完之後大家都會知道不少對白,甚至情節都是虛構的。因此,這部電影能夠這麼精彩,很大程度也是編劇Aarln Sorkin的功勞。
圖片來源: The Artery
4. 在電影裡一幕中,Steve Jobs的好友Steve Wozniak(Seth Rogen飾)對他說:「你可以同一時間體面和有才華的,不一定是二選其一。」在電影中,Steve Jobs真的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不肯承認他的女兒、控制狂、完美主義、自大、說話不留情面,還有他的現實扭曲力場......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相信不少人看完電影後,都會有一個疑問:是他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繼而改變世界嗎? 假若他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世界會否變成這樣?相信每一個人的答案也不同,除了上帝之外也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問題。無論如何,他對科技界、甚至全世界的發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5. 想不到電影能夠透過三幕戲,講述了一個有關父親和子女的親情故事。由第一幕不承認自己的女兒,到第二幕父女之間更多的互動、Steve Jobs對女兒生活狀況的關心,再到第三幕父子之間的真誠分享,Steve Jobs的剖白......這三幕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同時父女的關係相信亦能引起觀眾的共鳴。Steve Jobs擁有一個不堪回首的童年,導致他難以相處的性格,以及成為一個差勁的父親。故事講述了他如何與女兒修補關係,並進一步探索、認識自己:一個人無論怎樣埋藏自己的感情,也必定有其在意的人和物,問題只在於我們是否去正視它。
6. 電影分別講述了Steve Jobs在Macintosh, NeXT Computer和iMac發佈會前的故事,但就沒有講述有關iPod、iPhone和iPad的故事。然而,編者認為電影裡都有不少它們的影子:首先,在1998年,John Sculley(Jeff Daniels飾)送了一部Apple Newton給Steve Jobs,而Steve Jobs就指它的最大缺點就是它的觸控筆。不少人認為,Apple Newton對蘋果研發iPhone和iPad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次,在最後一幕中,Steve Jobs看到女兒Lisa(Perla Haney-Jardine飾)的音樂播放器,表示日後一定要研發一部更大容量、更小量的音樂播放器出來。這亦就是現在我們生活裡的iPod、iPhone和iPad。
7. 正如電影中Steve Jobs在邀請John Sculley加入蘋果時的對話所說,他希望每個人手中都會有一部電腦,而這會為世界帶來結構性的轉變。時至今天,我們都知道他做到了,他的產品確實使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方便。但與此同時,當每個人都把時間放在手裡的手機、平板電腦時,人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卻似乎變得疏遠。正如電影講述Steve Jobs研發新產品背後,最重視的還是與女兒之間的親情、關係,大家在使用他的產品同時,請不要忘記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
*如果想知道更多電影消息,請Like本專欄的Facebook專頁。你們的支持,就是編者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圖片來源: YouTube
故事大綱: 電影講述這位創造力非凡的成功企業家(Michael Fassbender飾),其為人津津樂道和不為人知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三個指標性產品的發佈,觀眾將能透過這部電影一探史提夫在數碼革命背後,關於他個人黃金時代的深刻描繪。
想不到,這電影比我想像中好看得多!!這次和編者一起觀影的友人更表示很久沒有在戲院裡看過這麼出色的電影!!所以,真的要感謝楊局長的好介紹!!以下是編者的一些觀後感:
1. 電影主要發生在三個時間點,分別是1984年,1988年和1998年的發佈會前的發生的事。這個劇本就像傳統的三幕劇結構(three act structure),分別講述了Steve Jobs最意氣風發、執迷和自省的時期。其中,劇本在每個時期裡亦插敘了一些其他時間所發生的事情,補充一些重要資料,使我們在短短兩小時裡,能夠簡略地了解Steve Jobs的一生。
2. 劇本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魔球》(Moneyball)編劇Aaron Sorkin撰寫,都是有喋喋不休的對白,充滿他的風格。電影亦令我想起去年的《飛鳥俠》(Birdman):兩部電影主要都是發生在後台,並由喋喋不休的對白營造強勁的張力,以及讓觀眾有所反思。
3. 電影中,Steve Jobs表示每個人在發佈會前五分鐘都像喝醉了一樣。這一點,亦是劇本出色之處:劇本主要發生在三個發佈會發生前的四十分鐘裡,透過Steve Jobs和身邊幾個重要人物的對話,營造出色的戲劇效果,使這些所謂「口水戲」也充滿張力,同時突顯Steve Jobs的性格、心理變化。當然,看完之後大家都會知道不少對白,甚至情節都是虛構的。因此,這部電影能夠這麼精彩,很大程度也是編劇Aarln Sorkin的功勞。
圖片來源: The Artery
4. 在電影裡一幕中,Steve Jobs的好友Steve Wozniak(Seth Rogen飾)對他說:「你可以同一時間體面和有才華的,不一定是二選其一。」在電影中,Steve Jobs真的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不肯承認他的女兒、控制狂、完美主義、自大、說話不留情面,還有他的現實扭曲力場......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相信不少人看完電影後,都會有一個疑問:是他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繼而改變世界嗎? 假若他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世界會否變成這樣?相信每一個人的答案也不同,除了上帝之外也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問題。無論如何,他對科技界、甚至全世界的發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5. 想不到電影能夠透過三幕戲,講述了一個有關父親和子女的親情故事。由第一幕不承認自己的女兒,到第二幕父女之間更多的互動、Steve Jobs對女兒生活狀況的關心,再到第三幕父子之間的真誠分享,Steve Jobs的剖白......這三幕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同時父女的關係相信亦能引起觀眾的共鳴。Steve Jobs擁有一個不堪回首的童年,導致他難以相處的性格,以及成為一個差勁的父親。故事講述了他如何與女兒修補關係,並進一步探索、認識自己:一個人無論怎樣埋藏自己的感情,也必定有其在意的人和物,問題只在於我們是否去正視它。
6. 電影分別講述了Steve Jobs在Macintosh, NeXT Computer和iMac發佈會前的故事,但就沒有講述有關iPod、iPhone和iPad的故事。然而,編者認為電影裡都有不少它們的影子:首先,在1998年,John Sculley(Jeff Daniels飾)送了一部Apple Newton給Steve Jobs,而Steve Jobs就指它的最大缺點就是它的觸控筆。不少人認為,Apple Newton對蘋果研發iPhone和iPad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次,在最後一幕中,Steve Jobs看到女兒Lisa(Perla Haney-Jardine飾)的音樂播放器,表示日後一定要研發一部更大容量、更小量的音樂播放器出來。這亦就是現在我們生活裡的iPod、iPhone和iPad。
7. 正如電影中Steve Jobs在邀請John Sculley加入蘋果時的對話所說,他希望每個人手中都會有一部電腦,而這會為世界帶來結構性的轉變。時至今天,我們都知道他做到了,他的產品確實使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方便。但與此同時,當每個人都把時間放在手裡的手機、平板電腦時,人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卻似乎變得疏遠。正如電影講述Steve Jobs研發新產品背後,最重視的還是與女兒之間的親情、關係,大家在使用他的產品同時,請不要忘記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
*如果想知道更多電影消息,請Like本專欄的Facebook專頁。你們的支持,就是編者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