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洋腸派對》(Sausage Party):充滿哲學思考的18禁動畫電影(內含劇透)

電影情報站 於 16/1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洋腸派對》有多破格? 從這個片名來看,已經略知一二。筆者過往不時批評外語片在香港的譯名欠缺新意:「XX風雲」、「潛行XX」、「XX奇兵」......這次片商為Sausage Party取中文名,看起來只是簡單地直譯。但是,他們不叫《香腸派對》,而叫《洋腸派對》,正正突顯了電影的定位和只有香港人明白的玩味。

圖片來源: Vanity Fair
作為美國史上票房最高的限制級動畫,《洋腸派對》最大的賣點當然就是它的18禁元素。從開場到完埸,電影的對白、影像都充滿了性暗示(最後一段更是完整的性愛片段lol)、粗俗語言,以及非常寫實的暴力片段。雖然這部電影是一部動畫,但它在以上三點卻是非常直接,不加任何修飾。而且,角色的一些造型和口音亦對不同種族有明顯的定型,包括它們對中東人、猶太人和「霍金」的處理,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假若觀眾本身喜歡這些用語、情節和畫面的話,必定會覺得非常過癮,否則看久了就會覺得生厭、了無新意。

即使觀眾未必十分喜歡以上元素,他們或許亦會喜歡此電影的動畫技術。故事的大部分時間都發生在超級市場裡面,而製作團隊亦把這場景和每一個角落都拍得非常細膩、有美感,尤其是以細小的食物走遍這個大型的超市時,不同的區域之間的不同之處亦顯出製作團隊的心思。雖然大部分食物角色都是有樣子、有表情的,但部分食物的仿真度極高,看起來十會逼真!!

圖片來源: Coming Soon
《洋腸派對》一直被喻為成人版的《反斗奇兵》(Toy Story)。彼思(Pixar)在二十年年前發揮創意,在《反斗奇兵》裡問了一個問題:「假若玩具是有生命的......」。相比之下,這次《洋腸派對》除了問了「假若食物是有生命的......」之外,還加入了不少哲學問題,讓觀眾作出思考。電影監製和編劇Seth Rogen和Evan Goldberg之前所執導、編劇和監製的電影《星級末日》(This is the End)和電視劇《傳教士》(Preacher)裡,也有加插他們對一些宗教問題的看法和反思,而這次也不例外。

在電影裡,所有食物都非常期待被「上帝」選中,帶他們到「偉大的遠方」(The Great Beyond),並得到永生。然而,他們被帶回家後,才發現自己所敬仰的「上帝」,竟然會把他們煎皮拆骨和吃掉。而有幸逃去的食物,就立刻千辛萬苦回到超市警告他的同伴。但是,其他卻寧願相信一個被美化,以安撫人心的故事,而不去相信同伴所說的恐怖現實。以上情節看起來似是想像力豐富的電影情節,但我們不少人對於死後的世界、上帝的形象,以及對於這些問題的反應,又與他們有何分別呢?正如和筆者一起觀看這電影的朋友說:人類有時候是選擇性失明的。

圖片來源: JoBlo
而最令筆者深刻的地方,是Frank和Barry討論如何救回大家時的對話。當Frank知道「上帝」的真樣目後,他四處警告其他食物,指責他們逃避現實、弱小,但是卻沒有人願意接受這真相。之後,Barry提醒Frank,他不應以侮辱別人的信仰、貶低別人的方式來警告別人;相反,他應該啟發別人,展示一個更有希望、更好的出路。事實上,這樣的事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經常會堅信自己所信的事情、信仰是正確的,而很想影響別人的價值觀。但是,假若我們用了錯誤的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引起更多的紛爭、誤解。回顧人類史上的不少種族、宗教的紛爭,都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引起的。所以,這電影即使有點政治不正確,但在這方面卻為大家帶來不少反思。

同樣地,這些反思亦能用於現在的香港裡。我們看著掌權者的蠻橫,還有社會上的不同價值觀,以及一些對荒謬事情不以為然的人,我們該怎樣去提醒他們,改變現狀呢?

預告片: 故事簡介:故事講述一條腸。他,不是普通的腸,而是一條又硬朗、又堅挺、名叫Frank的大肉腸。而當這條洋腸遇上他命中註定的純情小包包,一段充滿色香味的愛情由此展開!這對小情侶和其他雜貨店內的貨品同活在人類的暴力統治下,Frank決定抬起低過的頭來,帶領所有同伴一起革命,逃離地獄並私奔向店外的極樂天堂。一齣突破動畫底線、毫無自我審查、大膽抵死露骨的寫「食」爆笑喜劇!

*如果想知道更多電影/電視消息,請Like及Share本專欄的Facebook專頁。你們的支持,就是筆者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假若對筆者的專欄和文章有什麼意見和建議的話,歡迎大家傳訊息到筆者的Facebook專頁,或電郵至hkfilmnewsandinfo@gmail.com。謝謝大家!!
loading


資料來源: Yahoo! 電影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