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支持瘋狂研究所 Facbook 專頁 ,將每天更新@@雖然現在可能很少朋友支持,但你一讚很重要。謝!=====
清明是節日也是節氣。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
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除祭祖掃墓外,民間還有春遊、踏青、植樹和插柳等習俗,至今仍為民間所重視,並寓以新的內容。
其他習俗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紮製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韆鞦",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今日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射柳和蹴鞠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至於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燒香燭、焚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中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借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廣東的鄉間親友,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人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林大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清明是節日也是節氣。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
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除祭祖掃墓外,民間還有春遊、踏青、植樹和插柳等習俗,至今仍為民間所重視,並寓以新的內容。
其他習俗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紮製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韆鞦",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今日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射柳和蹴鞠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至於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燒香燭、焚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中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借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廣東的鄉間親友,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人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林大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