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l Your Darlings- 一場謀殺案窺看垮掉的一代

The Art of Film 於 06/11/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首先,我要表明立場,本人是為極之沉迷「The 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
所有關於 “The Beats” 人物的小說電影我也必睇(當中Jack Kerouac更是本人至愛,小說《On the Road》簡直改變我人生觀)。

“The Beats”並非單單只是幾個烏合之眾坐埋一枱,空口說白話要“改變世界”。事實上他們不乏有識之士,而且真的做到改變文學世界。他們的作品內容極具爭議,對性和毒品作大膽真實的描述,或是如Keroua寫作總愛忽略標點符號,他認為他的作品不需要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的存在是拖慢他的寫作進度。
《愛殺達令》主要集中在循規蹈矩的同性戀學生Allen Ginsberg(Daniel Radcliffee ) 於哥倫比亞大學遇上行徑大膽的Lucien Carr (Dane DeHaan)並捲入一場謀殺案的故事。

與乖學生的Allen從一開始就深深被在圖書館內大放厥詞,朗讀禁書內容的Lucien,亦結識了Kerouac等“The Beats”人物。眼界大開的Allen世界觀徹底改變了,他也變得行事大膽,為了實現" To be reborn, you have to die first"更提議偽裝自殺、到圖書館把展覽品偷龍轉鳳。

後來他遇到了同樣迷戀Lucien的David Kammerer(Michael C. Hall) ,而且在David死後,他冒著被哥倫比亞大學開除的風險,仍堅持要把Lucien 和David間的故事撰成論文。徹底改變的他在不久的將來,更會出版極具爭議的Howl and Other Poems;即使被禁出版,但亦不惜打官司成功爭取更啟發了Kerouac出版了《On the Road》,使他成為了the Beat Generation的核心人物。
反觀Lucie並沒有成就了什麼,但單是他的存在卻影響了整個the Beat Generation。他靠著把David描繪成一名纏繞他的同性戀者而得到輕判,正反映著當時的保守,反映出社會需要這群看上去如此荒誕的人去改變、去革新。

電影最後正正表達出Lucien以他最不希望的方式被世人記住。

《愛殺達令》告訴我們做人擁有學識的重要性,這班有識之士果然有別由於一般人,電影中的對話內容(甚至連罵人)亦常引經據典與金句之餘,更是句句到肉!

當遇到一名他們認為靠「呃飯食」的作家時拋下一句 " we're going to make sure nobody remembers him",說明了被人遺忘才是最可悲的事。
Daniel Radcliffee 在《愛殺達令》中的表現的確不俗,如果講到能成功洗清Harry Potter底又可能太誇張,但至少確實讓令我另眼相看。

畢竟,我還是先入為主地認為James Franco在《Howl》的表現確實深刻得多!然而,《愛殺達令》的另一男主角Dane DeHaan絕對是我近期最看好的男演員,他在鏡頭上真的有一種魅力!

在《愛殺達令》中,我最喜歡的是Lucien開場時浸在水中,抱著David說“Somethings once you've loved them become yours forever. 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 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 They 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 ,這一幕詩意得要命!

若你對「The Beat Generation」有興趣,這絕對是一部入門的好電影。反觀2012年由Sam Riley, Garrett Hedlund與Kristen Stewart主演的《On the Road/ 浪蕩世代》或是2013年的《Big Sur》,如果你不是Kerouac的粉絲,真的會看到一頭霧水、無從入手!

現加開了FB/專頁facebook.com/theartoffilms
IG專頁: artof_film


*All images are copyright to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