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 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合拍片

影視集合 於 03/01/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故事起源在於殞石撞山,釋放山內大量怪物 — 饕餮進襲人類世界。牠們每逢一甲子(六十年),便展開覓食季節,其無止境的貪欲為中土帶來浩劫。長城的建立,科技的發展也全因饕餮。僱佣兵威廉與拍擋為了黑火藥,翻越千山萬水,來到中土。

他們無意中發現長城的秘密,也曾協助守軍抗敵。殊不知饕餮每次作戰後,智慧均會進化(鐵血戰士設定?)。原來每次進攻城牆均是虛招,成千上萬的饕餮開挖地道,直奔北宋的首都 — 汴梁。牠們所過之處,生靈塗炭。威廉與將軍卻掌握饕餮的弱點,殺其母體,使眾獸喪失生存機能。

最後,中外聯手殺之,中土亦復歸平靜,遊俠威廉完成任務,攜同其戰利物 — 黑火藥回到歐洲。

先不論電影可觀與否,這故事的細節值得詳述之。現略述饕餮之起源,長城建立的簡史,筆者又會推論此故事所示的真實時代。

究竟饕餮為何物?有說是龍生九子之一。筆者略引史書道之。《左傳》,《史記五帝本紀》言曰:「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說文解字》言:「饕者,貪也。」直至現在的引伸義為貪得無厭,不知節制者。雖則這為古史中的神話故事,缺乏證據,難以令人信服,這或可視為認識先民信仰的蹊徑。

至於長城之始於秦滅六國後,連結燕趙韓魏城防而成的。秦人建設長城,用以阻隔北方遊牧民族 — 匈奴。黃仁宇則指出長城之北,多為牧民,土地水草豐盛,長城以南的土地則處於平均十五吋的等雨線下,屬可耕地。農民與牧民的利益衝突,隨時升華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二千年如是。不過,秦之長城多所荒廢,現時常見的長城則建於明代,這有著情報傳遞,軍事預警的作用。名將戚繼光曾大肆修輯,又在城外築堡一千二百餘。諷刺的是,清代明起,長城的防禦能力不大,後金騎兵突入京師,只需突破一點即可。固若金湯的長城卻保不住內部腐化的明室。

愚以為故事表達的時代為北宋徽欽二宗時期。一眾饕餮則可視為外族入侵的象徵。北宋建國根基不穩。太祖,太宗每思北伐。前者出師未捷身先死,後者為了填補喪失燕雲十六州的國防空缺,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年)征伐北漢,每戰皆捷。宋軍惜在高梁河之役大敗。太宗也披創甚重。七年後,即雍熙三年(九八六年)再度北伐,宋軍兵分三路,皆戰果豐碩。東路軍經涿州攻幽州,又為遼將耶律休哥敗於歧溝關。其餘兩軍回師,所佔之地復陷。北宋亦無法再次大舉。要說當時宋軍據燕趙之地防怪物實不合適。

直至徽欽二宗時代,遼弱金強。趙佶欲與金主共分遼地,取回燕雲失地。不過,童貫兩次伐遼均慘敗而歸。燕京亦為金人攻下。金人以燕京及六州二十四地歸宋,財帛盡歸金國,在如饕餮淘空長城地道,無視宋軍的存在。宋金訂約二年後,即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年),金兵南下,徽宗惶恐,退位於太子恆,是為欽宗。

靖康二年,汴梁又再失陷,徽欽二宗為質,后妃大臣蒙難者不計其數,是為靖康之難。電影中,饕餮陷汴梁,都城死傷枕藉,宋室山河破碎可謂不言而喻。

可是,《長城》無法令觀眾投入其中,例如宋將能言流俐英語與外國人溝通,兀突不已。張導將中港台群星,連同麥迪文(Matt Damon)放入故事,劇情依舊推砌空洞。電影場面宏大,饕餮攻城時,守將利用先進科技卻敵,裝配異色甲冑的將士橫衝直撞,炫人耳目,謹此而已。

或者筆者以魔戒三部曲(Lord of the rings)相較之。雖然這個是神話故事,當中卻蘊藏深厚的歷史文化意涵。故事框架出自於凱爾特神話體系,例如中土世界的描述,角色人物性格鮮明,不像《長城》內眾角色的固有面譜,見過即忘。魔戒故事虛構,其語言場景也是有出處的。精靈語不全是憑空捏造,托爾金以威爾斯語為綱創作的。在雙城奇謀(Two Towers)中,最後援救孤城的騎兵衝鋒一幕,則取材於一六八三年維也納圍城戰。波蘭重騎兵衝向奧圖曼人營帳,使後者全線崩潰,大有宗教戰爭的意味。這是兼重電影技巧與歷史文化的良好示範。

張導欲說一個中西交匯的神話故事,可惜眼高手低,又多參考荷里活電影的怪物設定,無法引起觀眾共鳴。尤其是現在中港矛盾極深,重構宋代歷史,也於事無補,難以吸引香港觀眾。
以下為影片預告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