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戲復刻)《最後武士》— 重構西南戰爭

影視集合 於 28/01/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片中主角 Nathan Algren 是內戰與印第安戰爭的倖存老兵,深深記恨卡斯特屠殺印第安人的行為,戰後終日借酒消愁。基於偶然機會,他受聘為明治政府的軍事顧問,職司新兵訓練。


大村急於平定叛亂,派出疏於經驗的兵士清勦勝元軍隊,Algren 兵敗被俘。他為當地武士集團的習慣所吸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Algren 也逐漸成為融合古代與現代傳統的武士。最後,Algren 加入勝元部隊,即使全軍覆沒,他亦找到心之所安。

片中的戰爭場面真實,可是有不少犯駁位。勝元軍隊不屑使用火槍,只用武士刀與弓箭與敵人決勝負。這與歷史有違的。在戰國時代,長槍甚至是投石器才是作戰主力。交戰雙方較少用刀劍互搏。還有,鐵炮(火槍)已是各戰國大名常用的兵器。一五七五年,織田與德川聯軍以馬柵阻攔馬隊,以火槍平射方式大敗武田勝賴的軍隊,長篠會戰是活用火器的顯例。終結戰國的德川家康為了消滅豐臣家,亦從英國購入大炮,現實主義為先的大名不抗拒西洋科技,可況是三百年後的勝元呢?


至於勝元的原型人物,是南洲翁 — 西鄉隆盛。自從倒幕成功後,明治政府內部分裂嚴重。這主要是階級制度的瓦解,廢藩置縣的政策頒行後,一眾故有的受薪階層 — 武士頓時失業。失去依靠的他們成為社會隱患(浪客劍心也有提及武士制度解體的危機,四乃森蒼紫的部下無法融入新政府,志志雄真實的手下有不少失業浪人。)政府的職業又為倒幕派系把持(薩摩,長州藩等)。眾武士越發不滿社會現狀,西鄉隆盛建議以軍事行動解決社會矛盾,力主出兵朝鮮,為大久保利通(即大村之原型人物)等人所阻。自從遣外岩倉使節團(包括岩倉具視、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歸來,洞察西方列強典章制度後,兩方之價值衝突激烈不已。

積壓甚久的怨氣終於在一八七七年爆發。西鄉返回鹿兒島舉兵,合共一萬五千多人,誓言進軍東京,恢復武士權利。明治政府有見及此,派兵六萬前往平亂。西鄉已聚合四萬之眾,圍攻當地的軍事重鎮 — 熊本鎮台。西鄉軍隊受制於新型火力,二萬多人傷亡,政府軍亡者六千,傷者也超過九千,歷時三星期西南戰爭就此結束。工商農民與武士合組的政府軍擊敗武士為主的叛軍。這證明社會已不能再走回頭路,軍隊的戰力在訓練與科技發展,不在階級出身。武士特權階層自此走入歷史,西鄉之名聲則傳頌至今。其不為己私的精神深受日人敬仰,正如勝元般,他拒絕投降的恥辱,切腹自裁。

電影完結時,Algren 得存性命,這也太奇特吧。居高臨下加特林機槍橫排齊射,竟然一發也擊不中 Algren,是主角光環使然?不過,Algren 與明治天皇的一席話頗有意思。勝元究竟如何活著?


電影核心在於改革是否主盤接受外來文化,放棄舊有一切。無血開城後,明治天皇在京都紫宸殿發表五條誓文,重要於第四,五條。四是打破舊來之陋習,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是求知識于世界,以大振皇基。天皇與重臣深知技不如人,虛心追求西方學問,改革國家,以免重蹈清國的覆轍。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是必需的。武士精神也不用放棄,克盡己職,無負初心,存於內在,不形於外。佐久間象山詩云:「東洋道德西洋藝,匡廓相依完圈模,大地周圍一萬里,還須缺得半隅無。」融合古今之精神,兼收並蓄才是出路。

最後,筆者想談談電影的選角。此片雖則以Tom Cruise為主,但兩位男配角的演出亦可圈可點。他倆分別是渡邊謙與真田廣之。前者英語流利,曾在百老匯演音樂劇,重要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河劇《獨眼龍政宗》令他聲名大噪,其武士形像長存日人心中。

後者是知名的劍道高手,擔任劍道教練沒有任何遺和感。片中氏尾刻板,能夠將他發揮是山田洋次,《黃昏清兵衛》的演出相當出眾。

這是最後一戰的片段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