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港版的《Plastic Love》,天后沒唱出City Pop的味道,卻唱出了城市

過期音樂雜誌015 -《尋愛》
《Plastic Love》原來有港版?梅艷芳沒唱出City Pop,卻唱出了一座城市。

在1987年,梅艷芳於專輯《烈焰紅唇》中翻唱了竹內瑪莉亞的名曲《Plastic Love》,改編為粵語版的《尋愛》,歌詞由陳少琪執筆。本應是一次黃金組合的合作,卻最終沒有造成轟動,甚至並非當年的主打歌曲。

《Plastic Love》初初推出時在日本亦不算太紅,反而是在2017年被上載到 YouTube 後,透過演算法突然翻紅,成為 City Pop 的代表作,並再次帶起一整個復古浪潮。今天回頭看,當年梅姐與她的團隊選擇這首歌,其實是極具眼光的。

陳少琪的歌詞由「望鏡內帶著醉眼光 面頰上滲著點冷汗」起筆,幾句就已描繪出一位城市女子在孤獨夜裡尋找愛情的畫面。那種帶點蒸氣感的傷感畫面,看似非常貼合 City Pop 的「都市孤寂感」氣質。梅姐的演繹亦收放自如,「孤單的夜裡 藏在心只得酒醉」一唱,氣氛便浮現了。

但與原版那句「I'm just playing games, I know that's plastic love」相比,便可感受到兩者情感方向的明顯分野。

日文原版的女主角,是灑脫的——她笑著離場,把愛情當成遊戲;而粵語版的《尋愛》,更像一場傷感自白——一個無法釋懷的靈魂,在城市夜裡徘徊,尋找早已遠去的感情。
《Plastic Love》是瀟灑的告別,《尋愛》是心碎的執著。這種情緒上的質變,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兩種價值觀的折射。

那麼,為甚麼《尋愛》始終沒能像《Plastic Love》一樣被後人重新捧起,甚至逐漸被人遺忘?

最直接的原因,看似是製作層面的落差,但與其說是混音技術的差別,不如說是創作取向的分歧。

《Plastic Love》營造的是一種都市裡的飄浮感——輕盈、抽離、像在夜空中漂流的戀愛遊戲;而《尋愛》則更貼近香港的城市現實,是一種壓抑中的渴望,像晚市後空無一人的街頭,空氣中浮動著孤單與未竟的盼望。

其次是音色與混音上的選擇。在《Plastic Love》中,每件樂器的聲音都相對分明,低音結他、鼓、電結他、合成器之間有充分空間互動,聽感豐富又具層次。但《尋愛》則以人聲為主導,編曲上選用了較「濕」的混音方式,壓縮了器樂的空間感,失去了原曲那種都市中遊走的律動感。

梅艷芳的版本折射出的,是屬於香港的城市氣氛:不是空靈夢幻,而是實在得有點喘不過氣的喧華。這從來不是高下之別,而是城市結構、生活節奏和文化審美的差異所致。

80 年代的香港樂壇,尚未出現對「音樂風格」的細緻關注。大多數聽眾只在乎旋律是否動聽、歌詞是否感人,對 Funk、Soul、City Pop 等風格的技術細節並不敏感。而翻唱日文歌的做法,亦多半是保留旋律,換上本地化詞意與編曲,過程中很多原曲的風格語言就這樣被抹去了。

所以,《尋愛》雖然來自 City Pop 的旋律母體,卻並不是一首 City Pop,自然就趕不上 City Pop 復興的那股浪潮。

但我仍然覺得《尋愛》是一首很好的作品,特別是跟同專輯的《烈焰紅唇》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
「多經典的歌后」沒唱出 City Pop,卻唱出了城市。

--------扮文青的分隔線--------
作者:東炒飯
人生就係「友情、努力、勝利」
同埋糖份,然後炒埋一碟。
即將過期嘅廢青,努力寫吓嘢。

暫時除了關於音樂的文章外,我也有嘗試寫網絡小說:https://www.penana.com/story/186226/這是我彈結他的理由-在拉麵店點了蛋炒飯-卻重遇結他女神
Follo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astfiredrice/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astfiredric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